玄奘故裡
日期:2016/12/14 12:52:5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玄奘故裡位於今洛陽城東南約40公裡的偃師市缑氏鎮,主要包括玄奘故居、西原墓地以及玄奘寺。2008年6月,玄奘故裡被列入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大師誕生處屋捨尚俨然
玄奘故裡北依景山,南望嵩岳,東南為(huán)轅古關,西南臨近伊阙龍門,原野平坦,河谷縱橫,自古便為洛都畿輔之地。1400多年前,玄奘大師就誕生在這裡。
玄奘故居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新修的大門為仿唐風格,其上匾額“玄奘故居”四字,出自著名學者季羨林之手。
前院建築包括廳堂和東西廂房。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廳堂內正中塑有玄奘大師晚年譯經像,塑像端莊肅穆,深沉睿智。玄奘像左為其弟子窺基和圓測像,右為其弟子彥悰和道昭像。據介紹,東廂房原為玄奘兄嫂住室,塑有玄奘兄嫂像;西廂房現辟為玄奘業績陳列室,陳列有玄奘主持翻譯的佛經,也有被譯為不同文字版本的《大唐西域記》,還有珍貴的玄奘墨跡等。後院正中平台上,供有玄奘大師漢白玉像。
2西行幾萬裡譯經千余卷
據記載,玄奘原名陳祎,俗稱“唐僧”,又稱“三藏法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哲學家。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陳祎出生於洛州缑氏縣(今洛陽市偃師缑氏鎮)。11歲那年,他到淨土寺(在今伊川縣白元鄉水牛溝村)出家為僧,法名玄奘。
後來,玄奘又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和鹹陽附近)遍訪名師,鑽研經典。他發覺佛典各自成派,沒有統一說法,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探求奧秘,求取真經。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27歲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經之路。此後的十幾年裡,玄奘對佛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帶著求到的657部佛典以及一些捨利、佛像起程回國,於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抵達長安。唐太宗專門召見了玄奘,表彰他不辭勞苦西行取經的業績,為他在長安修建大慈恩寺,供他譯經和著述。
之後9年裡,他譯經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此書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及中亞地區的重要文獻,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玄奘在講經、譯經、傳播佛學思想的過程中,創立的慈恩宗(又稱法相宗),成為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
3東南有寺廟古寺煥新彩
玄奘故居南約800米處為西原墓地,是玄奘父母合葬之地。墓冢呈覆釜形,直徑約5米,高約3米。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玄奘陪唐高宗李治住在洛陽,順便探親訪故。尋得父母墳茔所在後,他親自祭掃,收捧遺骨,改葬西原。
玄奘寺位於玄奘故裡東南約3公裡處。相傳,玄奘寺初創於北魏時,原名靈巖寺。隋大業年間,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此聆聽佛學。玄奘“西天取經”後,人們為紀念玄奘的善行和功業,將該寺更名為“興善寺”。唐太宗又賜地40頃,敕令重修;武則天赴中岳封禅,途經興善寺,也賜地百頃,並賜金重修。明萬歷年間,興善寺改稱“唐僧寺”,前些年,又改稱“玄奘寺”至今。
1986年,偃師人民為追思玄奘的事跡,立玄奘故裡碑一座。該寺現為一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大雄殿等建築,靠東西圍牆建有廂房。山門宏偉,門樓內東側懸鐘,西側架鼓。大雄殿建在高台之上,重檐歇山,巍然壯觀。東廂房南邊為客堂,西廂房北部為念佛堂。為適應我市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當地對玄奘故裡重新規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建。
推薦閱讀:
廣西丹洲古鎮
京西古鎮—齋堂鎮
朝陽南塔
遼寧朝陽惠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