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保的古建築該如何保護
日期:2016/12/14 13:11:1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樂平的這棟明清古建築因無力維修已岌岌可危 |
武寧縣魯溪鎮北坪村委會長段村小組地處深山密林,平時很少有外人造訪。村民全部搬下山居住後,不法分子卻惦記起了村裡的祠堂,連數噸重的精美石雕也被偷走了。
祠堂老物件被盜一空
長段村小組位於北坪大山裡的半山腰上。據該村村譜記載,該村祖先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來到這裡定居,至今已繁衍生息100多戶人家。
村民余新雷對村史頗有研究。他介紹,祖先來此定居後,勤勞肯干,家族昌盛豐衣足食,於是便大興土木,花了幾年時間,建起了一棟祖祠堂。祠堂的石雕、磚雕很有特色,镂空的麒麟、飛舞的鳳凰騰雲駕霧,惟妙惟肖,工藝精美。祠堂平時供族人舉行祭祀等活動,村民下山後,祠堂很少有人打理。
長段村因為水資源枯竭,加上交通不便,村民走出深山謀求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當地政府將該村納入移民建鎮項目。2008年,長段村絕大多數村民遷移到山下居住,只有少數幾戶居留在山上種地。直到今年春節前,留守在老村的居民也全部下山了。長段老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無人村。
今年清明節期間,當村民們再次回到山上時,發現老村祠堂的老古董被洗劫一空。
“祠堂天井兩邊的兩個石鼓不見蹤影,周圍石欄桿也不翼而飛。這些石頭小的有上百公斤,大的上噸重。”村民余策沾說,這麼多石頭要搬下山很不容易,肯定是盜竊團伙所為。
余策沾說,雖然祖祠堂已破敗,但是裡面的寶貝挺多。包括太公上香的香爐、橫梁等,但凡有圖案的,只要能挪動,都被偷了,就連祠堂兩邊支撐門梁的石墩也沒能幸免。
除了余氏祖祠,長段老村還有很多房子的年代都在200年以上,小偷也把這些房子裡面掃蕩了一遍,至少有5棟老宅子的石雕被偷。
文物跟著移民走
近年來,我省庫區、深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移民搬遷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一些原村址古建築的命運,更是牽動著政府相關部門的神經。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水淹區之一的吉州區樟山鎮文石古村,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古民居、古祠堂、廟宇等100多棟。為了保存這群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民居,當地對該村進行整體拆遷,在離現村老村約0.5公裡的西北面坡地上興建新村。
位於吉水縣水田鄉水田村的郭氏宗祠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近700年歷史,當地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對宗祠的牌匾、橫梁、石柱都進行測量、編號,然後拆離,從2013年7月拆離到今年7月重建完成將耗時一年,耗資298萬元。此外還對當地3處文物進行了整體拆遷重建、35處進行拆遷收集。
而位於贛東北山區的浮梁縣,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如火如荼。該縣峙灘鄉分布著許多歷史遺跡和文物,有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有胡家村宋元時期墓葬群,有八縣大會舊址,還有分布在古村落的老祠堂。當地文化部門介紹,該縣已經對水淹區的古建築和文物信息做了摸底,並拍了照片存底,有研究價值的木質結構和古磚瓦都會進行遷移,由政府出資將它們保護起來。
需引導民間力量加入
對於列入了文物保護的古建築,政府一般都會認真加以保護。問題是,有的古建築雖然還不是文保單位,但與著名的歷史人物有著莫大的淵源。一些熱衷文物保護的人士表示,古建築攜帶著大量真實的歷史文化信息,但還達不到文保單位的“老貨”,缺少相應的保護意識和機制。
“古村往往都是較貧困的地方。試想,讓這些手中無錢的百姓自己保護古建築,能有什麼效果?”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西師大南方古村鎮發展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梁洪生認為,古建築是歷史的見證,如果加以保護利用,當然是件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好事。但是,保護好古建築,必須拿出真金白銀,但當下不少地方的古民居保護資金捉襟見肘,很難讓老房子得到保護和利用。
梁洪生說,保護古建築不是政府的“獨角戲”,還需要民間多給幾分力。比如說,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開發,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募集保護古民居的資金,解決保護經費緊張的難題。“老宅子的保護和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充分利用民間力量,讓古建築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才能給予其應有的地位,讓它們得到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