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廣東大埔縣獨特古民居“火船屋”

廣東大埔縣獨特古民居“火船屋”

日期:2016/12/14 13:26:4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上火船屋“健廬”如歸家的火船停泊岸邊

上火船屋“健廬”如歸家的火船停泊岸邊

    在大埔縣三河鎮梓裡村,有兩座造型獨特的古民居,人稱“火船屋”。這兩座古民居建在梓裡村中溪流的兩岸,一座面朝南,一座面朝北,呈順水而下、逆流而上的態勢。所以,當地人把兩座火船屋稱其為“上下火船屋”。

    近日,記者來到了大埔縣三河鎮的梓裡村一睹火船屋之風采,並了解了火船屋背後的故事。“上火船屋”位於梓裡村西片,其由早年旅居澳洲、印尼的華僑鄧文健於1939年建設完成,於是又有“健廬”之稱。健廬坐南朝北,為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6米,面寬10米,高兩層共9.5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

    健廬的第五代孫媳婦羅小燕告訴記者,“百歲老人昆瑤婆是建房者鄧文健的兒媳婦,當初鄧漢健想建兩堂雙橫圍龍屋。因為地皮的局限,就造了這座火船屋,而火船屋在印度尼西亞又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西裝屋’。其設計風格基本按照澳大利亞的建築風格而定。”據悉,當時屋主鄧文健多年在印尼謀生,“健廬”是由其出資,委派其長子昆瑤回鄉主持建造的。

    “船頭”設計精美絕倫、雕梁畫棟,一樓牆面刻畫八仙過海、仙鶴呈祥等尤有意蘊的彩圖,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效果,其以出入木門做正大門,顯出些許古色古香的韻味。二樓廳堂則宛如船長駕駛室,坐在其間,前瞻視野十分開闊。樓面大門及窗戶裝飾別致,二層門樓由三個弧形拱頂組成,上塑5個葫蘆,兩邊檐桷各有一獅,中間牌匾為八仙過海圖像,其樓房樣式中西合璧,華麗獨特。華麗的健廬與屋前的池塘相輝映,如凱旋的巨輪,停泊碼頭。

    “健廬”隔溪相對的“下火船屋”相互映襯。“下火船屋”位於村心東片祠堂下新街口,為原國民黨熱河省主席范漢傑的故居,故有“傑廬”之稱。

    “傑廬”坐北朝南,建築面積368平方米,建於1943年,為土木瓦房結構。其屋長31米,房寬11.9米,高兩層共11.8米。該屋設計巧妙,按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火船形狀設計建築而成。樓房分為南大門和東大門。南門為“船頭”,用磚混結構裝飾為牌坊式門樓,分別由四根磚柱支撐,兩根磚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結構,分上下兩層,中間各開一個弧形大門,兩側各一小拱門。柱子頂端用沙灰塑成葫蘆狀,非常典雅秀麗,頗有西方建築風格,朝東大門亦由四柱三個拱門組成兩層騎樓。

    “姨父范漢傑和他的二、三哥寄錢回家,由他母親及妻子童績華參照‘上火船屋’的樣式花了3年時間建設而成。范氏當時在當地算是大戶人家,在村子裡基本上沒幾間房屋有這樣的規模。”64歲的范偉榮說。

    據悉,“傑廬”於1995年正式被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眾多游客到此參觀。“由於姨父范漢傑是原國民黨中將,兩三年前,他的12名老部下組成訪問團專門到這裡來看看這位老上級的故居。這些部下在當時已是退休老將軍了,年齡都在七八十歲左右。”范偉榮說,“將軍們看到這火船屋形狀如此特別,都感歎老上級有一位賢內助,建起如此氣派的房子。”

推薦閱讀:

四川安仁古鎮

溫州:雌雄山間架起“姻緣橋”

嶺南古村落——東坑李氏宗祠

廣東熙公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