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晉商會館

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晉商會館

日期:2016/12/14 13:03:1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最完整的晉商會館

    張掖城北水雲鄉,遼闊窮極大走廊;塞上江南通朔漠,絲綢之路悠悠長。本報記者跟隨大型人文活動“絲綢之路萬裡行”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途經天水、蘭州、武威後於22日晚抵達張掖。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賈雲集的重鎮,從山西、陝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經營實力范圍,於是結幫會、設會館,而山西會館,正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本報記者最近距離探訪了張掖的山西會館。“在全國所有的山西會館中,這是現存最完整的一座。”甘州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張炯告訴記者。

    始建於清雍正八年的山西會館,位於張掖市小南街,前門臨馬路,相鄰西夏大佛寺,從大佛寺景區內可以直接繞到山西會館的後門。記者順著台階進入會館,施工的磚瓦泥隨處可見,很多柱子包裹嚴實。沿一條軸線看下去,先是山門,然後是一個背對著的大戲台,戲台分為上下兩層,上為台,下為通道,通道四周也被緊緊圍了起來,能看見戲台右側方一個大大的“財”字。戲台左右兩邊是看台,也有兩層,上為台,下為廊。再往後看,一個巨大的牌樓映入眼底,上寫四個大字:威震華夏。牌樓左右為鐘鼓樓。再往後就是大殿,門緊鎖,順著門縫往裡看,內供奉關公像。“全國所有的山西會館都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都拜關公,內設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一起陪同記者走訪的甘州區移民工作站站長田凌漢介紹說。

    據了解,張掖山西會館由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造。張炯告訴記者,會館大概經歷了幾個歷史階段,在清朝時繁榮,鴉片戰爭後衰落,民國時期改為教育館,解放前曾設私立三晉小學。解放後,會館得到妥善保護和多次維修,並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後,會館變成了張掖縣文化館。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會館主要承擔著民間文化的培育和組織職能,文化氛圍比較濃厚。“1997年,當地政府籌資將當時還是省級文物的山西會館進行了翻修,包括看台、廂房、牆面等。2006年,會館成為國家級文物後,制定了一些保護規劃。2011年,整個會館的房檐進行了防雷工程處理。2013年經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批准,山西會館又開始了最新一次維修,工程總預算達850萬元,國家前期撥款500萬元。”

    張炯表示,維修工作已經處於收尾階段,再過兩個月,山西會館將重新對外開放。“屆時,會館內將陳列一些歷史資料、民間工藝及民俗展示,戲台上也會有歌舞劇演出,與游客進行互動,晉劇、蒲劇也會有。當然,也不排除刀削面的現場表演。”張炯似乎已經為山西會館的未來做好了充分的規劃。

    絲路萬裡行的隨隊媒體、當地西部商報記者張子藝表示,“原來晉商這麼牛啊,街面上存留著這麼氣派的建築與大佛寺排排坐!”據記者了解,在絲綢之路上,除了張掖山西會館,天水和酒泉還有兩處會館牌樓,而原來蘭州的山西會館、三晉會館和山陝會館這三處已隨著城市改建不知去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