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街
日期:2016/12/14 13:22: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1000米,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離。
這裡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矶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東晉隆安五年(401),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江,戰略目標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系,以圍攻晉都建業(今南京),後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後,皇後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駱賓王等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後,徐敬業、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這裡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轼、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