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大孔祠堂別具風格的“合肥孔廟”

大孔祠堂別具風格的“合肥孔廟”

日期:2016/12/14 12:51: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與孔廟同出一宗

與孔廟同出一宗

久經滄桑的宗祠

久經滄桑的宗祠

包河區大圩鎮的葡萄遠近聞名,而這裡的人文風景更是別具一格

包河區大圩鎮的葡萄遠近聞名,而這裡的人文風景更是別具一格

    暮春時節,記者慕名來到大孔祠堂。青磚黛瓦,坐北朝南,整座祠堂布局頗似北方的“四合院”,外形又具有皖南風格,整個建築看起來莊重而大氣。作為合肥市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大孔祠堂也是我市現有古建築中彩繪規格和檔次最高的宗祠。1986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合肥市區出發,沿馬鞍山路高架一直南行,左轉進入花園大道,向包河區大圩鎮方向行進大約5公裡,再右轉進入學塘村,大孔祠堂就坐落在該村。學塘村村主任張承友說,大孔祠堂建於清末(1905年),是時任甘肅省督辦御賜二品頂戴和總統右江各軍的孔華清為家鄉族人所修建的宗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據記載,當年孔氏家族由山東、河南遷入古廬州府時,人丁興旺,當時一分為三,大房留在了學塘村,二房分往肥西發展,三房則分居在現在的肥東縣陸家壩一帶。因學塘村的孔氏祠堂屬於大房,故名“大孔祠堂”。至晚清時,由於所屬大房的老祠堂已面臨倒塌,是時族中出現了打虎英雄孔繁琴,大房逐漸興旺,於是重新修建祠堂,並命名為“大孔祠堂”。

    張承友說,民國時期,村裡擔任“魯賢戶”的孔祥甫父親致信孔華清,說老家正在修譜需要用錢。孔華清隨後派專人送來所需錢物,並致信要求重修“大孔祠堂”。於是,孔祥甫的父親就和5個族人一起到山東跪拜“掌門人”孔令怡,終於在次年春天征得其同意,按照“山東夫子廟”的建築布局來修建。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孔祠堂與曲阜孔廟同出一宗。

    大孔祠堂那扇對開的大門,古色古香,十分氣派。雖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透過這扇門,仍不難想象出其家族顯赫。

    近觀大孔祠堂,整個建築群分布合理。其主軸線南北向,分為山門殿、寢殿、庑殿、寮殿、附殿、藏書樓及露台等。穿過大孔祠堂二道門,紅木的香氣撲面而來,大殿均為疊梁式多檀多步架單層建築格局;中脊柱全部落地,列枋上有镏金的彩繪殘存,圖案俱行龍、盤龍之態;其他梁枋上三彩繪,構圖清晰,圖案鮮活、色彩斑斓,等級之最當屬“和玺彩繪”,極為難得。

    藏書樓是大孔祠堂的重要建築物之一。該建築為一幢兩層樓房,整個建築群貼近清代官式構圖,細微之處反映了濃郁的地方風格,青磚、筒瓦、白灰罩面,飛檐翹壁配飾博脊、合角吻、戗獸、走獸等等,牆體裝有成排落地格扇門和檻窗。寢殿內存有孔族中“英雄”孔繁琴效忠清王朝而榮立的“柳州鯉魚峰擊虎碑記”之聖旨“功德碑”和下馬碑各一尊,並陳列著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神位。

    大圩鎮宣傳委員姜小飛說,整個古建築群屬江淮地區古建築遺存中的珍品和瑰寶,整體布局亦與孔廟、大成殿、文廟等一脈相承,其在儒家學派發展的研究中起著積極作用。

    一部百年歷史教科書

    “上世紀50年代初,祠堂被當做了學堂,學塘村的許多孩子都是在那裡識文斷字。”學塘村一位老人回憶道,那時的祠堂圍牆比現在的還要高,周圍有一片荷塘,一到夏天,蓮花的清香飄進課堂,惹得孩子們直咽口水。到了1958年,鄉裡蓋起了學校,祠堂又被當做了糧站,名字還是沿用祠堂的名稱,就叫“大孔糧站”。

    改革開放後,村裡為了發展經濟,又將大孔祠堂改造成化工廠。到了2006年修復以前,大孔祠堂剩下的就只有後殿九間和東西廂房共十幾間房屋,並因年久失修已現破爛。

    記者從大圩鎮了解到,他們計劃建設一座占地面積500畝、以大孔祠堂為中心的文化旅游景區,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姜小飛說,大圩的農家樂已經發展到60多家。大孔祠堂的修復建設豐富,提升了大圩生態旅游的檔次;同時,大圩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又為大孔祠堂增添了人氣,兩者正在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關系。

推薦閱讀:

廣東三平風采堂

安徽滁州豐樂亭

福建莆田十八叢林之重興寺

福建莆田興角祖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