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廣西侗家杉木吊腳樓

廣西侗家杉木吊腳樓

日期:2016/12/14 13:14: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侗族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群峰疊翠,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濕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干闌式吊腳樓。聚居在湘黔桂毗鄰地區的侗族兄弟,尤善於木建築。(民國版《三江縣志》)載“就今而論,殆非他族所及也。”侗家木建築由鼓樓、風雨橋、涼亭、居民木樓等部分組成,其中脫穎而出的侗族建築藝術的奇葩——鼓樓、風雨橋早已中外馳名,這裡單說廣西三江縣侗家玲珑剔透的杉木吊腳樓。

    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在其《中國民俗學》著書中是這樣稱贊侗家木樓的:“那裡最馳名的便是傳統木建築——杉木樓的工巧。這些木樓依地形不同,而各有不同結構和風格,甚至在陡坡上能架起宮殿式的房屋。”侗家多依山傍水而居,因山區地形復雜多變,侗家工匠無論在坪壩、山崖、緩坡或陡坎等地,都能巧妙依山就勢,因地制宜,設計出風格獨特,型狀各異,恰到好處適用的木樓來,或似宮殿,或狀長廊,或如亭榭、或勝樓閣。穿過夾擁的石板巷子那錯落有致的座座木樓、上下相倚、左右相排、層疊展現的格局,賦予美麗的侗族村寨行雲流水般的詩情畫意。青瓦白檐的木樓並與寨中高聳的鼓樓和溪邊橫臥的風雨橋融為一體,看是隨意亦相映成趣,氣象萬千很是壯觀。既有古樸的風格、淳樸的民風,構成絢麗多姿,展現它獨特的韻致,凝重的民族本色與天然山水景色融合,彰顯出千嬌百媚的風采。

    侗族喜歡群居聚集,一村一寨,少的數十人家,多的八九百戶,“皆崇尚蓋瓦之樓房,鱗次栉比,密如蜂巢”(《侗族簡史》)木樓的建築具有較強的民族傳統習俗,具有侗族信仰和審美取向的文化內涵。侗家工匠的高超技藝尤其表現在建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木樓時沒有圖紙,他們先是准確測量地形,目測構思,圖型早已爛熟於心,工匠將構造形式镌刻於腦海中。僅憑一把曲尺、一副墨斗、一支竹筆把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構件尺碼數據用特殊記號全繪在一根竹桿上,侗語俗稱為“香桿”。香桿被畫得花花綠綠、密密麻麻,再高明的建築師恐怕也難以看懂。巧妙就在這把桿尺,名堂就在這上面,這是一種絕無僅有的侗族建築文化瑰寶,而侗族能工巧匠就靠這根香桿,安梁豎柱時竟能做到精密吻合,不差分毫,柱枋橫穿直套,天衣無縫。造就出融廊欄之美、宮殿之麗、亭台之姿、樓閣之貌的侗家木樓。

    侗家人住居的大多是杉木造就的吊腳樓。一般都是三層建築,各層設施經周密考慮安排而定。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修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扣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有些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雕枋刻柱,龍鳳花窗,門懸金字大匾,堂中高掛“宮燈”,擺镂刻漆椅,堂皇富麗,有如漢族的豪富之家。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拼接密鑲,講究的人家裡裡外外都塗上桐油保滬,既干淨又亮堂,原汁原味。因為侗寨多在北部山區,氣候多雨潮濕,而且多蛇和蟲獸。為避免為其所傷,所以底層不宜住人,是作豬牛圈,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堆放柴草雜物,或安置米碓什麼的。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臥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裡寬敞方便。由於有多格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巧妙利用空間的閣頂吊樓,使整個建築透出古色古香,憑添一種精心構置的民族情調。依憑齊腰的臥台,放眼望去:蒙蒙的群山如屏如障,層疊的梯田如繪如繡,一股清涼明快的氣息迎面撲來。青山綠水,碧樹山花,翠濃紅添盡收眼底,真令人心惬神怡,夜幕降臨,侗族後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坐妹,與在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後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就在此打扮女兒。第三層透風干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客房和儲糧和存物等。在侗族村寨裡,這種干欄式的吊腳樓一座挨一座,它們依據地形和個人的愛好而建,所以千姿百態、各具特色,饒有風趣。有的像一座雄偉的寶塔,有的像一間輕靈的亭閣,有的像一座壯麗的宮殿,有的一像條優美的畫廊,參差錯落的格調是那麼的整潔雅致,再配以鼓樓、花橋,蘆笙坪將侗寨裝飾得美麗大方。

    根據生活習慣,地理位置等因素每幢木樓都將房屋的使用功能添加完善,如風塘、火塘、火炕、晾台、臥台、板梯、吊樓、回廊、柵牆、腰檐、眉搭、披廈、凸櫃、廚櫃等有機的組合。杉木樓體現了侗族人的勤勞與智慧,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結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築物,它是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征,侗寨的標志,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髒。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村民身著盛裝,踏歌起舞,青年男女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他們吸收了漢民族的建築藝術,結合本民族的自然環境和審美觀,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侗族民居建築。直面於斯,能不為這些“山野村夫”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意趣而擊節稱賞呢?

推薦閱讀:

清遠再添5個省級古村落 總數量位列全省前茅

山東章丘朱家峪將建民俗歷史博物館

在傳承中弘揚 高安古村保護工作受肯定

廣東惠州古村落滿布歷史印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