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張公廟及其廟會
日期:2016/12/14 13:27: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連灘民間藝術節,相傳始於明朝萬歷年間,流傳清朝,民國時期最盛。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張公(元勳)誕辰是為節期,也稱“廟會”。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張公(元勳)的業績建造張公廟,並以他的誕辰的農歷正月二十日為“廟會”,後來發展成為“廟節”和“藝術節”。舉辦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節,把歷史名人誕辰、節期、廟會期的群眾自發性祭祀活動摻進了新的文娛活動內容。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張元勳誕辰,舊時三羅(羅定、雲浮、郁南)群眾自發匯集到廟前舉行唱山歌、燒鐵炮、放煙花等民間活動,如今已升格為整個西江流域民間文化的大荟萃。
簡介
張公廟是雲浮市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古建築,位於廣東郁南連灘鎮區,距縣城65公裡,裡面供奉的是明代萬歷年間廣東總兵張元勳,距今已有400多年。
該廟是為紀念明代廣東總兵張元勳而建。張元勳曾在戚繼光將軍摩下,征戰沿海剿平倭冠有功而被升為廣東總兵。明代中葉,羅旁大山一帶(即今雲浮市轄各縣地區)發生土著人叛亂,歷時數十年之久。明萬歷四年,張元勳受命領兵平叛,據《張公廟碑記》載“行師甫四月剿平,積年蠶食之土悉歸版圖”“行者歌,居者寧”,官民感懷其恩德,“因此立廟祀於連灘”。因其生前在民間有很多開洲建功的傳聞,所以死後被尊為神,歷來香火鼎盛。同時他也被明朝萬歷皇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大將軍。廟內詩詞、彩繪、圖畫、飛檐龍脊等裝飾,無不凝聚明清時代的民族文化。
結構
廟前為旅游廣場,設億年活化石“沙椤”樹區,億年活化石“筆石”林,藝術碑林,民間藝術“禾樓舞”、“西江婚俗”表演區,與張公廟聯成一體,展現“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風韻。
該廟宇歷代有修葺,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清代又經多次修葺、擴建。該廟原是內外構成發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戶秤亭、配殿、回廊、東西轅門;前後院有戲台、炮台、六角亭、花園等附屬建築。現存前殿、正殿、配殿和四角亭,屋廊、月門、廂房、東西轅門等建築,正殿設有六根格木圓柱,柱礎為石質鼓形。柱縱橫成行,形成三進深,二開間。整座建築物牆壁上刻畫各種人物鳥彩畫及詩詞,石柱上刻鑿有多首對聯。整座建築體的馱峰、斗拱、檐板等構件形制是具有濃厚粵西地方特色和風格,對研究民族文化(特別對研究瑤族史)和當地民間習俗有重要科學價值。
廟會
因張公功勳卓著,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張公(元勳)的業績建造張公廟,並以他的誕辰的農歷正月二十日為“廟會”。每年逢正月二十日為廟誕,當天,整個連灘都會載歌載舞,舉行藝術扮飾大型游行表演。“張公出巡”以豐收時節祭祀圖騰的“禾樓古舞”慶豐收,“八仙”沿途向圍觀的群眾祝壽,彩車款式多樣,緩緩駛過,騎著高頭大馬的新郎和尾隨的轎夫抬著迎親花轎走過來,穿著古裝服飾的“蘇秦”坐在馬車上緩緩而過,“六國大封相”沿途進行,鎮內的聲韻、音韻樂社的藝員合奏著一曲曲美妙動聽的音樂,來自各鄉村的l0多支醒獅隊的隊員們舞動著威武的瑞獅,長龍與瑞獅嬉戲,龍獅相會更覺喜慶樣和。游行隊伍約有2公裡長,吸引著l0多萬群眾站在街道兩旁觀看。當晚,還有盛大的文藝晚會和山歌擂台、煙花表演。羅定、雲浮、德慶、廣西等地群眾不怕路遠,紛紛前來參加廟誕活動,熱鬧異常。
張公廟廟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至二十的“廟誕”和農歷八月初六的“秋祭”,廟會的主要內容有萬人朝拜、八音賀誕、醒獅表演、扮飾游行、捐香油、求解簽語、吃齋飯、上刀山、唱山歌、演戲、燒炮、做醮、張公巡游等等。
在連灘,有關張公傳奇、張公風俗、張公文化吸引著數以十萬計的各地信眾年年前來虔誠拜祭,400多年來香火鼎盛綿延不斷,場面熱鬧壯觀。
張公廟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數百年來,人們對張公廟信仰紀念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從而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使張公廟廟會成為粵西地區至今仍然存續的反映傳統、信仰、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在南江流域地區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鏈接
2006年11月,“張公廟廟會”被縣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7年2月,“張公廟廟會”被市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7年6月,“張公廟廟會”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茂陵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慶元賢良的五幢清代古民居
山西古村落之丁村
雅安天全茶馬古道上的徽派古茶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