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說伏羲文化
日期:2016/12/14 13:13: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天水伏羲廟牌坊
秦嶺西段的蒼茫秀木中、渭水中游的氤氲水氣裡,天水,占盡天時地利,可謂人文荟萃、物華天寶。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渎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成紀是天水的別稱,庖犧即伏羲。天水的歷史,與伏羲聯系在一起,就延伸到了混沌初開的傳說時代了。
伏羲廟,凝固的傳說
一座巍峨莊嚴的伏羲廟,復原了傳說中的圖景。
紅磚綠瓦的建築,高門闊廊之下深深的庭院,蒼松翠柏中古銅的香爐,上升袅袅的香煙,這已是遠離喧囂的靜雅之地了,想必正適合神靈安居。
再看那廟堂裡的雕像,目光炯炯,頭生雙角,肩披樹葉,腰纏獸皮,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和藹可親,神色熟稔,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曾經陪伴過我們的童年。
這,就是伏羲?初次看了,無法與想象中威武神勇的中華始祖聯系起來。但這的確就是伏羲,那久遠而神聖的傳說閃電般消失,剩下的,就只是神壇下的沉思了。
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天水西關伏羲廟,又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的誕辰日。每逢這個日子,天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傾城出動,前往伏羲廟朝拜“伏羲爺”。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祭祀伏羲爺的日子,龐大的伏羲廟人流穿梭、人聲鼎沸,熱鬧異常。
民祭伏羲據說始於秦朝,到明朝則有了一個專門負責祭祀的組織叫“上元會”。民祭活動在1949年後的一段時間裡作為封建迷信被禁止,但沒有徹底消失,人們的祭祀活動轉為秘密進行。據當地的老人講,民國時期已經有了完整的一套祭祀儀式。祭祀儀式上的主祭人、陪祭人都是穿長褂、戴禮帽,很是肅穆威嚴。祭祀的議程都有嚴格的規定,首先是貢牲,包括牛、羊、豬,然後依次是貢茶、貢糕點、貢箸、貢菜,最後是貢美酒。供奉貢品時,供奉者必須雙手將貢品恭恭敬敬地頂在頭上,然後一步三趨前往伏羲神像前,最後行三叩九拜的大禮,供奉才算告成。
目前正月十六實行的春祭和七月十九的秋祭,是根據伏羲生於春死於秋的傳說而設定的。幾千年來,在天水這塊土地上,太昊伏羲在民間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僅僅從延續至今的民間祭祀伏羲活動就能顯現出來。春祭活動事實上從正月十三就陸續開始了,到正月十六達到高潮,正月十七結束。在天水人看來,祭祀完伏羲爺後,才算真正過完了大年。幾天時間裡,人們聚集在伏羲廟,祭祀活動盛大莊嚴,在主祭人、陪祭人一一到位後,祭祀儀式從現場宰殺犧牲開始,然後將祭祀品完整地供奉在伏羲爺的塑像前,隨後開始恭讀祭文、鳴鼓奏樂……
除了民間祭祀,天水每年還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1988年“羲皇故裡”天水在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恢復了歷史上規模宏大、程序謹嚴的公祭伏羲典禮,其祭祀議程主要有奏樂、擊鼓鳴鐘、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瞻仰聖像等。如今,公祭伏羲大典,不僅成為海內外華人朝觐祖先的盛會,還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重要文化品牌。
推薦閱讀:
甘肅伏羲廟古建築
花間堂•周莊季香院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趙武大王廟
山西民居:姬氏民居
伏羲雕像
伏羲時代
天水的文明史是從伏羲開始的。
20世紀80年代,天水市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中發掘的大量炭化稷、黍、油菜籽種植作物,充分證明了這裡是中國最早的農業文化區之一;出土的中國最早的彩陶,其中有代表性的繩紋紅陶圓足碗,三足圓底彩陶缽,人面形葫蘆瓶,還有運動性太極圖旋紋盆等,也一一印證了伏羲的光輝事跡。天水,這個富有詩意充滿想象力的名字,是由周易八卦直接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謂也。古往今來,從名稱到內涵,天水始終和伏羲文化聯系在一起。
伏羲的傳說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口傳心授,長久流傳於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漢以降,伏羲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確立,其事跡及相應的文化通過三個層面傳播:一是典籍傳承,經、史、子、集各類典籍關於伏羲的事跡代不絕書;二是圖像傳承,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廣泛采用,頻頻出現在墓室雕刻、建築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形式中;三是祭祀傳承,從官方到民間都是設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對伏羲的欽崇自然而然成了幾千年來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非常喜歡到曠野裡玩耍。有一次,華胥氏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便好奇地一步一步丈量著這個特大的腳印,不料竟在不知不覺中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與孔夫子齊名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紀》中說:“太昊帝庖犠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典籍的渲染,伏羲都帶著自己非凡的氣象和閱歷來到了人間。
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和考古學上的前仰韶文化大體相當,距今約7000年—5000年。伏羲開田地,發展農業,“以田以漁”;發明生活工具,“萬民以濟”;鑽木取火;嘗百草,制九針;制甲歷節氣,“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制嫁娶,以俪皮為禮;創造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立九部,設六佐;制禮以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以制琴而作樂。如此,人們把人類進步史上的諸多發現、發明歸功於伏羲,用所有人的智慧、用諸多時代的光陰,塑造一個超越人類的傑出代表,這本身就是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同。
相傳,伏羲苦思冥想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日月飛禽,山石走獸,常常萦繞在他的眼前、耳際,每時每刻,無所不在。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然,他見對面山洞裡雲霧滾滾,平時眼前耳際呈現的那些事物在雲霧中漾動,幻化為翻騰的龍馬,只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爻分明閃閃發光。而這時的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互動,光芒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太極神圖深深地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使他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陰陽!
伏羲無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個體或是一個部落數代、數十代傑出首領的群體代表,都應該是中華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中華民族尋根的歸宿
盡管伏羲的形象和事跡被傳說和神話纏繞,盡管學術界對伏羲是人、是神以及他建立的豐功偉業眾說紛纭。但是,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創世英雄、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的地位一直沒有動搖過。
伏羲時代正處於中華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的中介點。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伏羲無疑是凝聚人心、開創未來的一面旗幟。因而,無論是傳說時代的不少非凡人物、部族與方國,還是古今屬於祖國版圖的大多數民族,都公認伏羲為其始祖,自認本民族為伏羲民族的後裔或支系,伏羲文化無疑是中華各民族尋根的歸宿和母體。
在文化層面上,八卦與易學體系,是長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道家文化和在民間社會有廣泛基礎的巫術占筮等神秘文化的活水源頭。所以,八卦符號與易學思想,實際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與核心。有關伏羲的各類傳說,不斷深入民間文化體系,依附於民俗習尚之中,成為中華文化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動力。
在中華文明演進和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伏羲傳說與文化,是凝聚中華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開發民族智慧,推進民族復興的精神源泉,具有永不枯竭的親合力、感召力。
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逵夫說,中華文明在八千年的道路中,經歷了好幾個進程。從伏羲時代開始,才真正地在意識形態方面、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天水采訪結束時,朋友告訴我,甘肅省預計投資20億元人民幣在“羲皇故裡”天水市擬建華夏始祖園,以延續中華民族“龍脈”之根。規劃設計中的華夏始祖園,位於天水市天靖山南坡,南至伏羲城,北跨中梁公路,園區占地約889公頃,其中核心景區144公頃,由中華頌景區、圖騰園景區、始祖殿景區、中華源景區和民俗文化區五部分組成,緊連伏羲廟,形成祭祀主軸線,號稱國內最大的中華祭祖基地。
“隴坻蒼蒼,渭水泱泱;太昊伏羲,成紀發祥。三皇之首,肇啟炎黃;繼天立極,道傳百王。維吾始祖,聖跡昭彰;一畫開天,文明之光。”聆聽天水伏羲大典铿锵有力的祭文,仿佛走進萬物復蘇的伏羲時代,在那峥嵘歲月的洗禮中,伏羲的面容越來越清晰,如同我們中間的長者。
推薦閱讀:
甘肅伏羲廟古建築
花間堂•周莊季香院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趙武大王廟
山西民居:姬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