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甘肅永昌鐘鼓樓:東來西往絲路第一樓

甘肅永昌鐘鼓樓:東來西往絲路第一樓

日期:2016/12/14 12:41: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永昌縣鐘鼓樓

永昌縣鐘鼓樓

《骊靬懷古》大型雕塑

《骊靬懷古》大型雕塑

    永昌鐘鼓樓內置鐘、鼓,晨鐘暮鼓,聲聞四達,歷經數百年風雨浸潤,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征。整個建築結構嚴謹、雄偉壯觀,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築之一,是研究明清以來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2006年,永昌鐘鼓樓榮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我聽見了在悠遠的時空中,有晨鐘暮鼓應和著自己的心跳

    四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們驅車抵達永昌縣采訪。剛一進縣城,記者就遠遠地看見,在寬闊的街道盡頭原本四街交匯環形島的位置上,有一座美麗的鐘鼓樓牢牢地屹立在那兒。在周邊參差不齊的現代樓群映襯下,它仍然保留著古建築所獨有的滄桑和傲岸,顯得那麼卓然不凡。

    采訪車圍著它繞行,我內心生出一個奇異的感覺:永昌境內伸向四面八方的道路,都是從它這兒出發,或者向匯集。

    沒有權威數字說明國內大小城市究竟有多少鐘鼓樓能夠遺存至今不過我知道,但凡有鐘鼓樓的存在,這座城市就有了空間觀念上的獨特的美學意味。

    河西風大,晚風像波浪一樣連綿不息,我似乎聽見了在悠遠的時空中,有晨鐘暮鼓應和著自己的心跳。

    遙看永昌的鐘鼓樓的雄姿,讓我想到了美國著名詩人斯蒂文斯在《壇子的轶事》中的詩句。

    “我把一只圓形的壇子/放在田納西的山頂/凌亂的荒野/圍向山峰/荒野向壇子湧起/匍匐在四周,不再荒涼……”有人解讀這只田納西的壇子可能是藝術和想象力的象征,田納西荒野是自然界的象征。那麼,鐘鼓樓之於永昌縣,是什麼意義呢?木質磚石的運用和鋼筋水泥土的堆積,感覺是如此的迥異。

    唐時,詩人白居易寫下“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這樣從容淡靜的詩句。難怪他有點感懷,所謂“鼓樓之設,必於中城,四達之衢所。”也就是說,鐘鼓樓應建在市中心,報時的鐘鼓聲將會響徹百裡,安排和提點著古人的起居出行的日常生活節奏。

    與我們耳熟能詳的“晨鐘暮鼓”這個詞組的搭配不同的是,古代的報時制度最早也有“晨鼓暮鐘”的。

    比如東漢末年的蔡邕《獨斷》曾經記載:“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說明漢代報時是“晨鼓暮鐘”制。而與漢代相反,唐代實行“晨鐘暮鼓”制,鐘鳴開城門,萬戶活動。鼓響關城門,實行宵禁。

    清代原規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後改為只報夜裡兩個更時,我們的車圍著鐘鼓樓繞行一周,與白居易所吟詠的長安宮廷鐘鼓樓的雍容華貴氣度不一樣的是,永昌鐘鼓樓的一磚一瓦都似乎浸潤著一種邊塞的氣息。

    永昌鐘鼓樓的一磚一瓦都似乎浸潤著一種邊塞的氣息

    天色已晚,當地的攝影家冉生國建議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再來看鐘鼓樓,他說日出前後的光影更能從細微處呈現它的魅力。冉生國解讀說,永昌鐘鼓樓的邊塞氣息與永昌縣城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的獨特位置有關:

    永昌縣自古以來,是漢、唐中外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城,它地勢險要,祁連山、龍首山東西橫亘於縣南和縣北,在縣域西部的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大黃山(古焉支山)獨峰聳立,突起於南北兩山的走廊中間,形成了十五裡山口狹窄的地段,稱河西走廊“蜂腰”地帶。這裡歷來是邊衛關、兵家必爭之地。《甘肅通志稿》贊歎永昌“面祁連雪峰,枕金川之水,雲川經其西,澗水繞其東,控扼甘涼,屹為雄鎮;襟山帶水,戰余有資,西北之孔道也”。

推薦閱讀:

遠去的戰鼓——桃渚古城

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

北京孚王府

張家口懷來雞鳴驿

古代僧人的修行洞

古代僧人的修行洞

永昌境內的明長城

永昌境內的明長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至秦,月氏族就在這兒放牧,漢初匈奴破月氏,又為昆邪王所轄,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陷於吐蕃,至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義潮收復河西諸州,歷時97年。宋景德年間(公元1007年)又被西夏所據,在此置永州,達二百年。南宋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西夏,於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賜永昌府,至元十五年,永昌城又為元代永昌路的治所。

    正因為永昌曾為多民族先後管轄,反映在鐘鼓樓這一古建築上,具有蒙、漢、黨項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體的風格。第二天早晨6時30分以後,記者再次來到永昌鐘鼓樓。陽光鋪排在它的磚牆、檐瓦上顯得溫暖平和。鐘鼓樓就像一位溫柔敦厚的長者,安詳地“注視”著路口三三兩兩的行人,在它上方不停起降的鴿群和近距離觀察它的我們……

    永昌鐘鼓樓東西寬22米,南北長23米。分樓閣和樓台兩部分。台基邊寬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樓閣重檐庑殿頂共二層三檐,下層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四面置格扇門,門左右置楹窗,斗拱為雙翹無昂,共五踩,卷剎弧線。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緊收,面闊仍同下層。最上層為屋頂,上置寶頂。樓台以夯土板築,四周包磚,兩道拱門縱橫其中,通達四街。

    欣賞古典建築,懸掛其上的匾額、楹聯所體現的辭句文采、書法功力必不可少。

    永昌鐘鼓樓上每面掛匾三塊,四面共書十二面掛匾,均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贊美永昌之詞。匾文為:“金阕迎恩”(東下)“民淳俗美”(東中)“麗日摩雲”(東上);“雲錦天香”(南下)“奎壁聯輝”(南中)“文運天開”(南上)“玉關通道”(西下)“懷柔西域”(西中)“中天一柱”(西上);“威宣沙漠”(北下)“保障金川”(北中)“聲聞四達”(北上)。其中的“民淳俗美”、“中天一柱”、“聲聞四達”,最能反映永昌的特點。樓門上的對聯也是豪氣逼人:“暮鼓晨鐘河西前秦曲,東來西往絲路第一樓”。

    台基拱門上書家也沒有放過,镌有:東“大觀”,南“迎熏”,西“寧遠”,北“鎮朔”。

    多重建築風格的交匯,讓人想到音樂中的復調與和弦

    在鐘鼓樓的一層樓台上我們看到外置大鐵鐘一口,內置大鼓一面。登臨,我們似乎也再次聽到了震人發聩的晨鐘暮鼓。永昌鐘鼓樓也叫“聲教樓”,正是由此而來,永昌縣志說:“晨夕考鐘伐鼓,以振文教,故曰聲教”。

    2006年,永昌鐘鼓樓榮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學者對它自然有專業的解讀。從藝術造型上看,永昌鐘鼓樓有著中國民族建築風格的主要特征,形體是由屋頂、木構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構成,沿襲了漢朝的做法。

    從平面布局看,鐘鼓樓設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時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築的布局手法,它置鐘鼓於一樓,與宋金明清時期“鼓樓在東,鐘樓在西”的形制不同;我們所看到的永昌鐘鼓樓盝頂式屋頂是元代常見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宮殿多被拆除,唯獨永昌鐘鼓樓上有蒙古族風格的寶頂,這在國風的古建築中尚無先例。永昌鐘鼓樓也照顧了民間的審美趣味,在盝頂之上加了一個八卦寶頂,突出了五行之說;永昌鐘鼓樓對宋代和同期的西夏建築風格也有所涉獵,比如說它的圍欄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墊墩,中間一小格,用木版裝實,刻有卷草花紋圖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裝實刻有降幕雲圖案,系西夏宮廷建築風格。另外,三層樓室內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間,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築風格。

    永昌鐘鼓樓不僅汲取了我國歷代建築風格之精華,居然還摻雜了點滴西方古建築風格和花紋。有人考證說,一樓外的直彩枋下面的十六個大墊墩上刻著葵花和海水,俗叫海水朝陽,象征著太陽和大海,這可是來自古羅馬建築上的花紋圖案……

    多重建築風格的交匯,讓人想到音樂中的復調與和弦

    永昌鐘鼓樓能保存至今殊為不易,早在順治和乾隆年間,它就被多次維修,此後經歷了多次地震的考驗,1927年的古浪大地震,它幾乎遭遇滅頂之災,樓體傾斜下陷,部分構件斷裂脫卯,樓頂層層滲漏,有倒塌危險。新中國成立後,曾經幾次維修,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來看看維修永昌住鼓樓時施工人員所用料清單:通天柱選用優質紅松,椽材精選祁連雲杉,飛頭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礎,以鋼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廠重造琉璃瓦獸八卦式寶頂……

    歷代人們的細心呵護,這才保存了這座無比巍峨,號稱“中天一柱”的永昌鐘鼓樓。

推薦閱讀:

遠去的戰鼓——桃渚古城

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

北京孚王府

張家口懷來雞鳴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