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 廟內琉璃瓦建築莊嚴雄偉
日期:2016/12/15 1:29: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伏羲,三皇之首,人類始祖,傳說伏羲女娲共同訓造人類,教人結網捕魚,飼獵養獸,並立規矩讓遵守。據文獻記載,伏羲廟始建於漢代,《魏書、地形志》將伏羲廟作為名勝記載。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 廟內琉璃瓦建築莊嚴雄偉。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
伏羲廟全國有兩處,另一處為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巍然屹立於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築月台上。其高大雄偉的琉璃瓦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後祀神農,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 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干中空,經鑒定為唐代聽植。 寶燭輝煌,香煙缭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著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重視保護這一建築群,對於研究我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築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著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史料記載,元代統治者對"三皇"特別推崇。近五百年來,又先後歷經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嘉慶十一年 (公元1806年)、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屢次擴建、維修,才成如今這樣整肅宏偉、遠近聞名的古建築群。
伏羲廟前大門,遠遠就可望見一座掩映在綠萌之中的琉璃瓦大牌坊。牌坊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 飾有鸱尾螭獸;檐下斗拱為四攢七鋪作,六抄單拱,兩柱頭有轉角斗拱,均系精雕細镂的上乘佳作。對於研究明代木構建築很有參考價值。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缵宗所書"與天地准"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准"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
文祖殿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正脊中有橋亭火珠,脊面乃飾纏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尋味。這座宮殿的門窗雕飾工藝,堪為上選藝術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民間說法,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伏羲廟院裡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樹,人們說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說那些樹,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
十多年來,我們在省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關心和支持下,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雕刻、彩畫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是研究建築文化的寶貴資料。博物館使用的辦公室只有5間房子80多平方米,館藏的4000多件文物還寄放在市群藝館,當時我們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
為進一步加快伏羲廟的修繕步伐,我們在確保完成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的修繕任務基礎上,不等不靠,自籌修繕資金11萬元,重建了東西碑廊,集中保護碑刻20多通。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伏羲廟從大門以遞一、二、三進院落基本恢復了原有格局,主體琉璃瓦建築得到了及時保護,改善博物館困難局面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近幾年來,為全面發揮博物館功能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安裝防盜報警器2台,消防栓3個,高壓上水消防管道150多米,配置消防水管400米,滅火器20具。關於收回部隊占用伏羲廟後院部分地方的問題也同時引上了市政府的辦事日程,已經得到解決。在不久的日子裡,博物館的占地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伏羲廟已經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旅游勝地,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甘肅省愛國主教育基地”博物館也被列為“天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為發展我市的旅游事業,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