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工藝為仿古建築增色
日期:2016/12/14 13:13:3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西式建築的濫觞,使更多的人“回歸”於中國建築,即中國傳統樣式、風格的建築。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那些宮殿、寺廟、官邸、園林等,一般都有精美的木雕構件或飾配件,所謂雕梁畫棟、曲欄朱檻指的也就是這個。山西、安徽、江南水鄉和閩粵地區建築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筆者家鄉浙江金華東陽一帶就是數千年的木雕之鄉,工藝純熟,延綿傳承,迄今不辍。木雕工藝用在仿古建築上,最多的大概可數斗拱、雀替和門窗了。斗拱在美學和結構上擁有一種獨特的品格。無論從藝術還是技術的角度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位叫做“耍頭”。江南的許多地方建築上,運用木雕工藝,雕著立體雙式的龍頭或麒麟或神鹿頭,並在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出相應的物件,象征吉祥如意。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起裝飾作用的構件。但如今但凡使用斗拱的仿古建築,都還保留著木雕的傳統方式,只是裝飾性更強了。
“雀替”是中國古典建築構件的專業術語,又稱“撐拱”,江南民間俗稱“牛腿”,北方地區叫“馬腿”,是明清古建築中的上檐柱與橫梁之間的撐木。主要起支撐建築外挑木、檐與檩之間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達到遮風避雨的效果,又能將其重力傳到檐柱,使其更加穩固。
“雀替”是一座民宅中一個非常注目、象征財富的標志性木雕構件。“雀替”木雕選材多以檀、楠、銀杏、香梓等木材為原料。表現題材以人物、走獸為主,山水、花鳥為輔。造型優美,主題鮮明突出,景物陪襯相宜,多層次透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雖然“雀替”在雕刻內容上大都離不開人物、山水、走獸、花鳥四部分,但互相之間可任意組合,其作品很少雷同,而是完全根據房屋主人與工匠的嗜好而雕鑿。它把房屋主人的思想和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目了然。浙江東陽的“民間故宮”——盧宅,至今保存著大量堪稱精美絕倫的木雕“雀替”,每一榀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令人歎為觀止。東陽有一座民宅的主人,為了滿足母親看戲的愛好,把整幢住宅遍雕成戲曲故事,而把數十個“雀替”個個都雕刻成為戲中角色。
仿古建築上的木雕工藝,還運用在枋、梁、門、窗等部位,雕刻風格一般都比較粗犷大氣,畫面構圖裝飾性較強。而鑲配於門窗的木雕花板、花格,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被廣泛采用,並逐漸用於家庭環境的布置,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令滿堂生輝,使現代化家居環境更富有文化藝術品位。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透雕、雙面雕、镂雕、陰陽雕等,其作品把中國傳統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戲曲人物等在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當代仿古建築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以梁柱木結構為主,牆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內柱與柱之間一般安裝格門或格扇代替牆面,多為六扇或八扇,既通風、采光、裝飾,又與外界隔斷。這在當代仿古建築中已經不多見,但其內在的功能還是有作用的,只是形式及部分位置的材料不同而已。比如格扇中間的“腰板”,束腰以下的“裙板”,上部的“格心”等,還是采用木雕工藝,雕有直棂和菱花等,雕的紋飾則更多,有正方、斜方格眼、萬字流水紋、品字回紋、蜂窩紋、球路紋等。玲珑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裝飾,或雕刻人物故事,或山水、花卉、動物等,均表現得淋漓盡致,自然生動。江浙地區特別是東陽和蘇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致绮麗是名聞遐迩的。為克服木材的應力而創造發明的攢插工藝,不僅使幾何紋樣的門窗展現令人驚歎的細膩風格,也使仿古建築門窗及其飾配件變得多姿多彩。
另外,仿古建築的家具陳設與建築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要義之一。一方面,建築的尺寸一般以家具的尺寸為依據,“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塗(途)度以軌”。另一方面,家具的造型、結構受到建築的影響,如果建築是表,家具就是裡,這種表裡關系體現在造型和結構上一脈相承,如童柱、角替、須彌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語言和裝飾手法上都達到了表裡和諧,裡外呼應。現代家居生活中,家具和陳設也或深或淺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筆者在浙江義烏、東陽和江蘇的常熟、南通等地的紅木家具城、古典家具城等看到,令人眼花缭亂驚艷不已的木制家具,基本上都是做工精美絕倫的木雕產品。這些家具和陳設用品,與仿古建築結合,營造出的絕對是洋溢著濃濃傳統文化意蘊氣息的現代生活氛圍,反映出我們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的新高度。
推薦閱讀:
廣東河源客家“圍龍屋”
郴州湘南人家徽派文化大放異彩
貴州黃平幽靜典雅的舊州古鎮
唐山申園畫院:形神兼備 文化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