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榫卯斗拱 觸摸中國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3:21: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小學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拆裝榫卯結構的構件
提起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你的印象中是一種、兩種還是無數種?蘇州園林中,我們通常看到的大圓柱子,真的是一根木柱麼?不用膠水,全手工打造,先人造房時候用的斗拱,到底什麼是“斗”,什麼又是“拱”呢?記者昨日在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看到,這些有趣的古建築入門知識,在上博的古建築系列活動中的“大工匠——古建模型研習社”中,30多位參與者正通過雙手拆裝各種榫卯和斗拱的模型來尋求答案。
博物館講建築,這一切並非毫無緣由,“雖然上海博物館並不是在古建築的基礎上營造的,但是我們希望把藏品恢復到原有的環境中去。”上博教育部的呂維敏向記者介紹說,“藏品不是單一的物品形式,特別是那些裝飾性的物品。”在上博的展廳中,各種尺度的瓷器、巨幅的書畫作品紛呈,而原來的古代建築則是這些遺留下來的文物的最初出處,“另一方面,世博中國館也引起了大家對於古建築的熱情。”呂維敏說。
先聽講座後動手
雖然昨天下午一度大雨滂沱,每個進研習班的小朋友大朋友大都被淋得半濕,然而研習班的上座率仍然很高,離30人的預定人數所差不遠。其中很多都是放暑假的學生,而帶上家長一塊來的也不少。兩個多小時的研習班從一個簡短的配合PPT呈現的講座開始,以一個多小時的動手拆裝各種從易到難的榫卯、斗拱結構作為結束。
來自華拱營造社的主講覃鵬從古建築和現代主義建築的共同點切入,大屏幕上第一屆世博會時的水晶宮、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建築原型都被用來解釋和中國古建的相同點——倒房不倒牆,“現代主義建築采用鋼結構,和中國木結構建築一樣,用梁來承重,從而解放了牆。”水晶宮的“水晶”——那些牆上的玻璃正是因此才能被大規模運用。而兩者的建造理念也都是標准化的,都可以在各個地方生產,然後到一處組裝。
但延綿千年的古建築的標准化只是一個側面,隨後其多樣性通過各種圖片讓在場的學員們發出了陣陣驚歎。光是古建築的屋頂就可以分成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卷棚頂、盔頂、萬字頂等等,光說攢尖頂,裡面就包括四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圓形攢尖等等,“那你們覺得有沒有三角攢尖頂?”這個問題讓場下的同學陷入一陣七嘴八舌,“其實是有的,在史料上有過記載,但是今天已經很難發現了,如果你在旅游中發現有三角攢尖,那可是一個重大的發現。”主講者的循循善誘將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接下來每個學員被分配到一個用傳統的榫卯做成的木盒,在老師演示了拆裝以後,每個人都拿起錘子,嘗試體驗“燕尾榫”、“龍鳳榫”的拆裝。“我們通常只看到明清家具如此簡潔,其實它的工藝是十分精細的,各種復雜的榫頭構成了這一切。”手工老師王子奎說。
溝通專業和大眾的平台
12歲的石竑被做老師的媽媽帶來參加研習社已經不是第一遭了,“他做得很高興,這也能夠拓展孩子的視野。”石竑媽媽說,研習還沒結束,石竑就已經主動提出要去上海美術館參觀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根據五台山佛光殿的斗拱復制、附著在美術館外牆上的唐朝斗拱。就快升高一的華若愚也是第二次參加研習社了,“很有興趣,有些內容可以更深入一些。”
實質上,研習社只是整個古建築系列活動中的一部分,除了動手之外,今年在等待觀眾參與的還有8月1日和8月8日的兩場古建築講座和8月下旬成行的一次山西古建築考察活動,除了考察活動需要支付旅費之外,研習和講座只需打電話預定就可免費參加。記者發現,預約人數早已經爆滿,對此,呂維敏表示:“研習社的場地有限,而且這些大家拼裝的斗拱、榫卯模型都是博物館為了這次活動專門定制的,由於成本的原因,不可能做很多,20到30個人的動手活動指導的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現在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講座人數會多些,可以容納300人。”
為講習社同學們服務的都是上博的志願者,退休前做小學老師的喬明就是其中之一,在上博聽了三年公益講座的她在年初通過考核成了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一年要服務24次,平均一個月兩次,每次一個上午。”喬明表示自己也常常帶孫子來參加活動,“能從這些活動中看出孩子對於做事情的態度。”
而作為修習古建築的專業人員,主講人覃鵬覺得能夠溝通專業和大眾的平台現在還是太少,“上博的想法其實非常不錯,專業人員其實不少,但像《百家講壇》那樣可以溝通專業和大眾的平台還是太少,特別是對於古建築而言。”在上海這座城市中,觀看古建築的機會又不多,“最早也就是清朝的建築”,但建築對於觀察而言或許並不在於其時間長遠和意義多重大,“比如城隍廟,你就可以作為一個旅游者嘗試著去分辨一下最基本的概念。”令人欣喜的是,上博的古建築活動仍將延續,“我們明年還會籌劃一些古建築考察,但這需要時間准備。”呂維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