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楚王墓群部分遺址遭受風雨侵蝕,其中最珍稀的一處地上建築——莊王墓龜馱碑亭面臨坍損危險。日前,市文史館組織文史、考古專家對現場進行調研,呼吁盡快對墓群遺址實施保護和修繕。
明楚王墓群位於武漢市東南郊龍泉山風景區。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為楚王,將此辟為陵園區,先後修建了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共九座王寢,及多座王妃墓。墓群規模龐大,俗稱“八代九王墓”。明末,張獻忠率部焚燒墓群,地面建築大多被毀。1956年,楚王墓群被公布為我省首批文保單位。13年前,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九座陵墓中,三座建有記載墓主功績的赑屃碑(俗稱“龜馱碑”),其中兩座原物已毀,僅莊王墓“龜馱碑”亭得以幸存。記者日前隨專家前往現場看到,這座近500年歷史的碑亭,隱沒在荒野樹林中。碑亭為四方拱門磚瓦結構,約四五米高的四周牆體出現數厘米寬裂縫,亭頂已無一物,亭內“龜馱碑”石質構件及碑上文字長期處於風雨侵蝕中,碑亭牆頭部分殘損,雜亂地生長著小樹。樹根不斷在牆縫間生長、膨脹,牆體面臨坍損危險。
市文史館員、考古專家藍蔚說,這座王墓碑亭與同屬全國重點文物的洪山宋代無影塔、蛇山黃鶴樓元代白塔,為我市目前僅存的三座年代久遠的古建築,碑上所刻文字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楚王墓群中的昭王墓被文保部門考古發掘,地宮已對游人開放,王寢地面建築部分重建。其他王墓大多埋沒於雜樹亂草中。目前,墓群管理部門已將莊王墓和愍王墓清理出來。記者看到,兩座王墓基址遺存大量石基、柱礎,場面壯觀,帶有五爪龍紋的明代瓦當碎片,印有“官”字的大青磚,及石質螭吻等古墓殘件隨處可見。在莊王墓墓頂,記者看見一個直徑約一米的大洞,洞口直入陵墓拱頂。朱桢第22代孫朱德春先生曾在此管理墓群30年。據他介紹,此洞口已形成多年,由小盜洞逐漸塌陷形成。
參與調研的市文史館員鄭自來、周斌及館長吳勝家等專家呼吁,明楚王墓群是全國百大遺址之一,為研究明代藩王體制、皇家喪葬制度,及明代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世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必須盡快對墓群實施搶救性保護,尤其是對莊王墓碑亭的修繕和維護,迫在眉睫。
村民用墓磚蓋房
瓦當流入文物市場
從地圖上看,九座王寢墓茔依山勢呈環形分布,整個寢園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庭院。此次專家調研中,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明楚王墓群的安全防盜和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嚴峻局面。
朱德春的祖輩一直在此守護墓群,直至上世紀50年代。
村民可攜帶工具隨意進出墓區
據了解,由於管理方加強了監管巡查,近二十年來再未發生盜墓現象,但墓址遺存件流失現象仍有發生。考古專家藍蔚說,近年,他曾在漢口文物市場看到有人售賣楚王墓群的明代瓦當。
日前,記者在莊王墓附近,看到有村民扛著鐵鎬上山。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當地村民可攜帶工具隨意進出墓區,管理難度很大。
記者了解到,墓群現由東湖高新區龍泉街所屬明楚王墓群文物保護管理所進行管理。目前,管理方已投入50余萬元,建立了安防預警和電視監測系統,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控,防止文物被盜。由於墓群區范圍大,現有預警系統還存在不足,尤其難以對地下文物的被盜情況實施有效監測。
管理所負責人介紹,楚王墓群核心保護區內有7個自然塆,居民近300戶,約800人,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也給墓群區文物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包括環境污染、采石、開挖魚塘、村鎮建設等。目前,墓群原有的一些磚石仍散落於周邊村落中,有的已被砌入居民房屋磚牆。
這位負責人介紹,龍泉山人文核心保護區除“八代九王墓”外,還分布有西漢舞陽侯樊哙、晉代荊州刺史陶侃、唐代江夏王李道宗、北宋文學家張雲叟、元代觀文殿相國沈如筠、明代吏部尚書張添佑、戶部尚書曾泰等40余座歷代名人古墓,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墓群。目前東湖高新區下撥的文物保護經費及街道投入的資金已不能維持正常運轉,一些維護工作難以展開。據悉,近年來,區街兩級已投入500萬元對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就由國家文物局批復審定了《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群保護規劃》,該規劃將保護區劃分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生態環境控制三級。其中,九座楚王墓及其所在地依托的兩座山脊整體劃入保護范圍,總占地面積2.64平方公裡。按照文物保護要求,該區域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
專家們表示,必須盡快按國家文物局批復的《保護規劃》對明楚王墓群實施整體保護:將保護區內居民實行整體搬遷;現有的環八王陵路穿越了部分王寢遺址區域,違反文物保護規劃,建議將此路改道通行;理順管理機制,將墓群管理機構劃入市區文物保護部門直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