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周莊沈廳

周莊沈廳

日期:2016/12/14 12:34: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牆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在這些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據《周莊鎮志》記載:“沈本仁早歲喜歡邪游,所交者皆匪類。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仍置酒,召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為支持門戶,計不能與諸君游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農業,於所居大業堂側拓敬業堂宅,廣廈百馀椽,良田千畝,遂成一鎮巨室。”看來沈本仁是屬於那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人物,他沒有把上輩人遺傳的家產揮霍殆盡,在父親死後發憤耕耘,拓展家業,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沈廳。

    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 


    七進廳堂內,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廳面闊十一米,前有軒廊,進深七檩十一米,廳後有廊。正廳正面成正方形,廳兩邊是次間屋,有樓與前後廂房相接。屋面為兩坡硬山頂,除六檩至七檩為單屋頂棚,其馀都是雙屋頂棚。廳內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風等花飾。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磚雕門樓上還镌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文,線條精細流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一塊長不盈尺的磚板上镌刻前、中、遠三景,其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

    大堂樓木梁架造型渾厚,一律為明式圓形圖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寬的單幅松板,堅固結實,可以想見當年建造時工程的艱重。大堂樓的欄桿與棂窗制作較為精致,與前廳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風格。

    沈廳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嚴重破壞。自1983年以後,開始沈廳的修復工程,先後修復了松茂堂、茶廳和大堂樓,開通了走馬樓,後廳屋也已與波光粼粼的銀子浜溝通。經過修繕的沈廳,恢復了清代建築的風貌,成為受人歡迎的旅游景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