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江油窦圌山雲巖寺

江油窦圌山雲巖寺

日期:2016/12/14 12:43: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江油窦圌山雲巖寺

    雲巖寺位於四川省江油窦圌山。始建於唐,明末毀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雲巖寺為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雲巖寺分東西二院,東禅林西道觀。雲巖寺又號雲巖觀,位於窦圌山中部,背依三座頂峰,面對江油古城(今武都鎮),東傍懸崖絕壁,西臨群蔭密林,視野開闊、氣勢宏偉。雲巖寺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毀葺交替,佛道共存。 

    雲巖寺現存的建築格局與一般的佛教寺廟相同,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文武殿、護法殿、大雄殿、震經樓五重主體建築。兩側再輔以配殿、經堂、禅房、客廳等,整個建築雄偉,地勢開闊。

    山門

    雲巖寺山門重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面闊三間呈八字形,高7.35米、寬11.5米,為歇山式假重檐結構,前隹砌刻石獅,木柱上出雕花雀替、撐弓、落罩,上雕花紋和人像,屋脊翼角造型別致,琉璃瓦屋面,顯得富麗堂皇,當心間裝林門為通道,左右次間原塑有白馬二匹,有馬排子之別名,門上施瓜柱,縣立匾,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手跡“雲巖寺”金光閃閃。門外不遠立有二鐵桅桿,桅桿直徑29厘米,高11米,在離地面8米高處分別刻有“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八字。桅桿高聳與山門相映成輝,更顯得雲巖寺古樸典雅。

    文武殿

    文武殿,為雲巖寺的第二重建築,重建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原塑有關羽與文昌而得名。台下原設有金水橋,兩旁有高大古柏,文革中倒塌。1989年再次重建,基本保持其原來的建築網絡。側後造重檐琉璃瓦鐘、鼓樓、風置放清代遺存的鐵鐘、皮鼓。

    護法殿

    護法殿,又名天王殿。因內塑有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重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為一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式建築。梁架施有叉手保留有宋元網絡,高8.5米,寬14.2米,前面辟雕花六合站,上刻道教八仙人物圖案,地上鋪方磚,上作藻井,裝木板,析上原作壁畫,乃明代遺物,殿中供奉彌勒佛像,佛肚大體壯,笑容可掬,兩側塑四大天王像,手持降龍伏虎之寶物,面目威武猙獰,門外有古桂兩棵,一為金桂,一為月桂,月月如秋,香飄四季。

    大雄殿

    大雄殿,是雲巖寺的主體,門外設台階,台階中安盤龍浮雕御道,兩側修記事碑亭。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高10.2米,寬14米,氣勢雄偉。前廊柱上施裝飾斗拱,安龍、象之雀替。前面裝六合門,上雕龍紋,其余三方火磚封牆,上嵌琉璃件圖案,殿中設神龛,上坐佛祖釋迦牟尼,側侍阿藍、迦葉,兩旁塑十八羅漢,門外有耇書法家謝無量撰寫的楹聯:“飄渺得仙梯過眼雲煙都是幻,逍遙齊物理行天日月本無私”。精湛的楹聯,肅穆的殿堂,烘托出一派神秘深邃的氣氛。 

    飛天藏

    大殿西側殿內尚存宋代木作轉輪經藏(又稱飛天藏、星辰車)。飛天藏是根據宋代李明仲《營造法式》的小木作轉輪經藏而建造的。整個藏身中間立有一根直徑為0.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下端固定於地坑中形如鐵鵝台桶子的六角藏針上(名叫“壽山佛海”),上端則包在梁架之中。圓柱上再加以木枋,並裝上木板,便形成了八稜八方四層的巨型木塔。整個藏身高10.8米,直徑7.5米,即使是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整個飛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動下轉動。整個轉輪工藝精美,是一件珍貴的古代木雕作品。

 

推薦閱讀:

修舊如舊 精細縫合還窦圌山原貌

百年天階坊西向傾斜26度 “ 扶正” 工程正在進行

“河津制造”木構斗拱凸顯山西古建築特點

“三舊”改造要注意保護文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