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香港荷李活道古街

香港荷李活道古街

日期:2016/12/14 13:09:1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一座城市的誕生是從修建第一條街道開始的。香港的這條古街叫作“荷李活道”。它位於港島的中環和上環。別看它其貌不揚、窄窄的、長度僅有一公裡,但它是香港殖民化的起點,它與英治的歷史一樣長。

    冬青樹與荷李活

    “荷李活道”建於一八四一年,是英國人侵佔香港後最早修建的一條道路。在殖民化的過程中,外來殖民者對城鎮空間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當軍事佔領行動完成之後,城市的規劃建設便成為建立和穩固殖民統治的必要基礎。在城市形態的進化中,最先開拓的就是道路。所以,如果想了解香港城市的殖民化歷史,那麼我們可以從“荷李活道”開始,邁出認知的第一步。

    現在的人們只知道“荷李活道”是一條文化街,以古董店和畫廊聞名,而忘記了它早先的軍事用途。在十九世紀中葉,街的西端是“水坑口”,那裡是軍艦運送兵員和物資的碼頭,附近是英軍駐地“西營盤”,街的東段有警隊總部和“域多利監獄”,再向東便是“域多利兵營”。所以這是一條重要的軍事補給線。

    今日的“荷李活道公園”即是“水坑口”的舊址。那裡是英軍第一次在香港島登陸和升旗的地方,因此英國人把它命名為“PossessionPoint”——佔領角。在公園的旁邊,與“荷李活道”垂直相交的一條路即叫作“PossessionPoint”。它的中文路名在早期被譯作“波些臣街”,後來隨華人的稱呼習慣而改名為“水坑口街”。這種“一街兩制”的路名是香港的一個特點。

    “荷李活”的英文原意是冬青樹林(Hollywood)。傳說當年道路的兩旁長滿冬青樹,因而取名“HollywoodRoad”。街道的中文名字沒有譯為“冬青樹林道”,而是跟隨英語發音,直呼“荷李活道”。港島早期的街道,多是以英國的人名、爵位命名,因而採用音譯。以樹木命名,並採用音譯的僅有“荷李活道”一例。

    其實,它有過一個地地道道的中文名字。在這條街上有一座文武廟,因此在開埠的早期,華人習慣稱它“文武廟直街”。但這個路名未能保留下來。根據官方的講法,文武廟建於一八四七年。但也有學者認為,文武廟創建的年代早於一八四一年。究竟是先有“荷李活道”,還是先有“文武廟直街”,現已無從考證。

    殖民地的歷史是從殖民者到來之時開始書寫的,而在此之前的歷史總是被空白的。以英軍修築的道路作為香港的第一街,旨在表明香港的歷史是由英國人開創的,從而為殖民統治貼上“合法”的標籤。香港人在接受這個講法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被殖民主義歷史觀洗了腦。甚至一些政客和學者現在仍在推銷這種錯誤的歷史觀。這也是“去殖化”在香港舉步艱難的一個原因。

    殖民者的新地圖

    英國殖民地的第一條街道通常都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但是為什麼香港的第一條道路不是以英女王命名,而是“荷李活道”呢?

    根據歷史資料,一八四一年有兩條道路在同時修建:一條在山坡上,即是現在的“荷李活道”;一條沿?海邊,即是現在的“皇後大道”。換句話說,當時完全有條件讓“皇後大道”成為香港的第一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