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古村之竹橋
日期:2016/12/14 13:04:5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竹橋村一角
江西的金溪縣,有個竹橋村。在我看來,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是構築風水的典范,也是經營內心的傑作。
說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除了指它的建築及裝飾風格集中體現了撫州一帶古民居的基本特點外,還在於它至今保持著完整的村落形態、古老的民居建築和大量的文化遺存。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仍有100多幢,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代祠堂文隆公祠1幢,均為青磚灰瓦,顯得樸實素雅。民居多為上下兩堂,門楣、屋檐、雨檐及屋內牆壁、門柱、窗棂、柱礎、枋頭、天花板等多有雕繪裝飾。村落設有總門、巷門、大門,內中有文林第、十家弄、八家弄等3組自成一體的建築群,那些並排四棟或三棟式樣相同的房屋由耳門相通,雨天往來並不濕腳。
那裡的明清建築有一個特點引我注意,這就是牆體的牆裙部分多以大塊的青石壘砌,在三四層堅硬的青石之上再砌青磚,據說,這是為了防止盜賊破牆入室。鋪著青石板的村巷,貼牆處則留著深而又窄的明溝,夜裡若是不小心跌落下去,會摔得很慘,所以,村人也有理由認定它同樣具有防盜的功能。建築對防盜功能的重視,披露了男人們外出經商的歷史信息,由此,也可以想見竹橋當年的富庶。要知道,於五代時建村的竹橋,歷來有著儒商並重的文化傳統。
說它是構築風水的典范,是因為通過它,似乎可以窺破風水學說的某些玄機,這就是“觸物興懷,不無所取”。村莊坐北朝南,呈扇形布局。從地勢來看,此處環境較為普通,既無崇山峻嶺為屏障,也無大江大河為拱衛,但竹橋村卻因地制宜,以人工造就景致,配合地勢生出風韻,化平凡為神奇,營建了一個與自然和諧的村落。
如何“觸物興懷,不無所取”呢?比如,清乾隆年間,為彌補地勢缺陷、完美景致,村人在村西溪河邊曰雁山的小丘上建造樓閣,取宋詩“大海回風起紫瀾”之意命名為紫瀾閣。在竹橋人眼裡,“此雖一溪澗也,而以海擬之,誰曰不可?安在溪流不能生紫瀾也。”真是胸中自有高山大海。其後,又有余氏後人作記雲:“然不曰寺曰廟曰觀而曰閣者,高也,取自高聳峻峙可障空虛而矗低陷也。稻田平坦,一望無涯;溪水潆洄,四時不竭;有桂有竹,有花木錯雜其間。”
“遠案崇蔺嶺,近案黃婆崗”的總門樓,正是依就山脈的走向,充分利用地勢的范例。總門樓始建於元末明初,為風水師廖瑀先生所定。包括總門樓,村子共有上、中、下三個門樓,不管紅、白喜事,這三個門樓都是必經之路,且門樓都面臨水塘,通路從兩側而出,顯然體現出防火、防盜的匠心。村後有三個山門直通後山,過去是專門為防范強盜、土匪而特意設立的退路。村內房屋幢幢相連,使村莊成為一個封閉的建築群。戶近兩百、人丁超千的竹橋村內,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村裡的排水溝都是用石塊砌成,自北向南流入村中七口池塘,一條東西向的直街與十來條南北或東西向的小巷交接,彎彎的巷道,均由青石板鋪成。
說它是經營內心的傑作,是因為總門樓前作“品”字形排列的古井、中門樓處地面以青石板鋪成的“本”字、“人”字,再次證實了我對民間古建築的審美判斷:那些老房子裡充滿了人們的表達欲望,那種表達正是浸潤於平凡生活中的文化精神。正如余氏宗譜中的文字對古井诠釋的那樣:“自是三井品立,亦先人心計也。農民睹之,知為人邪正固有品級之分;士人睹之,知貧可守而品不可壞也;商賈睹之,知當忠王仕事品德不謬也。”更令我驚奇的是,此村的“養正山房”、“蒼岚山房”等處,是過去的雕版印書作坊,它證明經營文化曾是此地財富的來源之一,而竹橋人聲稱是他們開了金溪雕版印書的先河。要知道竹橋人“以刻書鬻書為業”,原本只是為了自己出書、藏書的方便,於是乎,不惜開個書鋪,辦個印書作坊。如此嗜書成癖,真是叫人歎為觀止!看來,在竹橋乃至金溪,這印書業原來是養心育才的產業,人們在木板上播種文字,為的是收獲天下的書籍、天下的才情!他們應該稱得上是真正的儒商,把生意做得潇灑極了。比如,余仰峰回鄉開辦印書房,“刊書牌置局於裡門,晝則躬耕於南畝,暮則肆力於書局”,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讓我感到,學會了經商的古人依然割捨不了對土地的眷戀。
或者說,竹橋人在經營土地、經營生意的同時,其實也在經營著自我的內心,經營著傳統文人的人格理想。
推薦閱讀:
夏魯寺精美的壁畫
泉州白頭格古民居群
江西理坑民居
婺源紫陽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