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騰沖縣和順寸氏宗祠
日期:2016/12/14 12:58: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和順寸氏宗祠
在騰沖和順古鎮眾多的宗祠建築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寸氏宗祠,因為它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
寸氏宗祠又稱寸家祠堂,是和順古鎮的標志性建築,是騰沖寸氏宗族的象征。祠堂坐落於和順虿頭坡北麓,毗鄰大石巷腳總大門東側,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壩,逐級而起,錯落有序,氣宇恢宏,以建祠最早、大門最“洋”、標桿最“牛”、月台最闊、匾聯豐富而稱雄和順。
和順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據碑刻記載:清嘉慶十年(1806年),時任族長的武生寸光遠組織阖族神前起念,勸捐籌款,後投資緬甸經營棉花,獲利後於嘉慶十三年(1809年)臘月初二開始修建,1936年重修新大門,前後歷時126年,經幾代人的辛勤營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廂樓、照壁、前廳、花園、兩個天井,尤其新大門前上下兩個月台及分立兩邊的標桿,在八字粉牆的映襯下十分壯觀。
作為門面,寸氏宗祠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別家宗祠大門均為傳統的飛檐斗拱、瓦木結構,唯獨寸氏宗祠大門從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標新立異,典型的南亞風格,“洋”氣十足。新大門是由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長期間主持完成的,作為僑商巨賈的寸性怡雖說是飽讀詩書的儒生秀才,但並不墨守成規,善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在其任族長時,經謀劃於1936年在緬甸請印度工程師設計圖紙,再由緬甸雇請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順施建,所用材料如鋼筋、水泥、瀝青等全部由緬甸靠馬幫馱運回來,經過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門再配以匾額楹聯,最終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經典之作。歲月滄桑,歷經70多個春秋風風雨雨的洗滌、磨砺,寸氏宗祠不僅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時光的推移反而越發顯得珍貴,成了華夏文化與南亞文化水乳交融的實物例證,因而亦順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順僑鄉一張醒目的名片。
宗祠大門外上月台的左右兩邊分別立有一根高達兩丈多的石柱標桿,即古代的旗桿,相較其他宗祠的標桿,迥然有異,特別醒目的是別家的標桿只有一個方斗,而寸氏宗祠標桿上有兩層方斗。這裡很有講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有嚴格規定不能越矩,由於在明清兩朝,寸家不僅先後獲取功名的有223個秀才文武生,4個舉人,並於光緒乙未年還出了寸開泰一個進士,故按律允許懸兩斗,其他宗祠則無此殊榮,寸氏宗祠的雙斗標桿就成了最“牛”的。
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從寸氏宗祠內的楹聯可看出,其內容之豐富,文墨之深厚,可窺僑鄉文化之一斑。寸氏宗祠裡懸掛的匾額楹聯極為豐富,其中尤為珍貴的是明朝萬歷年間著名儒將鄧子龍為緬懷“橋頭老爺”寸玉提書的“白發朝儀”匾額。據說,鄧參將當年統兵駐節騰越時,閒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順,偶經寸玉家門,見其中熱鬧異常,便使人問知是後輩為寸玉作祀典,將軍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後人恭請他留墨為記,乘酒興他豪氣大發一揮而就,藍底白粉,據說“白”字尚缺中間一橫,眾人皆疑是否筆誤,將軍含笑不答,待匾額懸掛後,只見他手撮一團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擲,剛好填充了“白”字中間所欠一橫,“白發朝儀”幾個氣勢不凡、蒼勁有力的大字赫然在目,舉座拍手叫絕。
此匾多年都一直掛在寸玉家,宗祠興建才由後人贈送到宗祠內懸掛,可惜這一難得的寶貴文物和其他眾多楹聯匾額解放後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被陸續移做他用,文革浩劫更無一幸免,萬幸李根源先生閒居和順魁閣時將“白發朝儀”拓下並刻於石上,鄧參將的筆跡才得以保存。
而今,寸家二十萬子孫分布於世界各地,大多從商,每年清明節在海外的子孫都會回到和順參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看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後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中國宗族和傳統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續並產生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