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商丘三陵台為宋國國君之陵墓

商丘三陵台為宋國國君之陵墓

日期:2016/12/14 13:03: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宋國國君之陵墓

    從遠處望去,數百棵青翠的古柏,遮住了三陵台的真容。

    這三座陵墓,千百年來屹立在此處,黃河的泥沙不曾將其掩埋,時間的長河也未曾讓其消散。

    現在,它成了戴姓的尋根聖地。

    古柏掩三陵

    商丘市區西行約5公裡,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境內,當看到一片郁郁蔥蔥的柏樹林時,就意味著到了三陵台。

    3月初,記者來到三陵台,這是一處妙地。柏影濃密處,三座如駝峰狀的土丘呈東西向鋪開,高出地面數米。

    1996年版的《商丘地區志》記載,三陵台有古柏樹442棵,漢代磚瓦遍布,地表50厘米下為夯土層,並發現西漢時期陶片。台上三峰對峙,傳說為古宋國三座王陵。

    世界戴氏宗親總會第六屆理事會秘書長戴明說,這三座陵墓內安葬的是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陵台也因此得名。

    三陵台上的柏樹,不少顯得有些反常:地面上的主干最短者僅有一兩米。

    戴明說,這是因為,這裡曾被黃河泛濫的泥沙層層覆蓋。不過,即便如此,現存的三陵台,最高處仍高出地面10多米。

    多姓尋根處 
    2008年,有媒體報道稱,考古工作者探明宋國都城遺址後,也給三陵台定了性。周代諸侯國國君死後往往葬在都城內或城北附近公墓區,三陵台距宋國都城遺址僅9公裡,方位正處在都城西北側的乾位,和周代王公墓葬特點相符。可以證實,地方志上記載三陵台為宋國國君之陵墓不誤。曾潛心研究戴氏文化的戴峰雲在其著作中稱:“浙南戴氏宗譜記載,三陵台居中者為始祖宋戴公陵。”

    現在,三陵台已經成了戴姓尋根聖地。2013年10月13日,世界戴氏宗親會海內外宗親700余人,聚首三陵台,共祭三公。

    這並不是戴氏宗親第一次在三陵台尋根祭祖,也不僅是戴姓在三陵台尋根祭祖,近年來,宋氏、戴氏、牛氏等海內外宗親紛紛到三陵台尋根祭祖。2002年10月,著名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帶家人和牛氏宗親到三陵台祭祖,並題詞“牛氏家族,根在商丘”。

    根親文化有較強的感染力

    三座陵墓前約百米處,立著一座氣勢頗為恢宏的大殿。此殿名為三公殿,建成於2008年,近千萬元的建設資金全部來源於世界各地戴氏宗親的捐助。

    捐建三公殿,或許是為了表達戴氏宗親心中對於祖地的感情,而王樓鄉的三和希望小學等幾所學校的落成,可認為是他們對“老家”的一顆赤誠之心。



    林士軍1996~2008年間在王樓鄉工作,曾任王樓鄉鄉長和黨委書記。他在任期間,親歷並接待過數次戴氏、牛氏等多個姓氏在三陵台的祭祖活動。

    他曾告訴記者,尋根祭祖,在滿足外鄉同姓人對“根”的心理需求的同時,還給當地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可讓本鄉人借鑒的一些東西。他舉例說,最大的變化是在教育方面,“2007年,王樓鄉有70多名農家子弟考上大學,超過之前任何一年,成為名副其實的文教之鄉。”

    當時的他可能不會想到,他的這些看法,恰和國家的一些指導意見吻合。河南商報此前報道,省委書記郭庚茂指出,“根親文化”有較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對招商引資極為有利。

    在國務院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指導意見中,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成為中原經濟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要求“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

    延伸閱讀

    三陵台和梁園

    《商丘地區志》記載,三陵台為西漢梁園勝景之一。《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漢代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余裡,廣睢陽城七十裡。

    據記載,它集離宮、亭台、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一座多功能園囿。放現在來看,估計至少得是4A級風景區。

    梁園的名氣大,不僅是作為園囿,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內涵。史載,司馬相如曾在梁園居住。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天下文學之盛,當時蓋未有如梁者也。”到了唐宋,李白、杜甫、蘇轼、蘇轍等,都來過此處。

    台下埋忠骨

    三陵台中峰前懷,另有一座墳墓,土丘上尖下圓,保存完好。這是明代吏部尚書宋纁的墓。

    宋纁卒後6年,於萬歷二十五年蒙皇恩葬於三陵之陽。宋纁曾在《古今藥石、理學名臣官行錄》中說過:“其居此官,即欲盡其職;其行此事,即欲盡其心。”他一生正是這樣:人品剛直,富有膽識,宦游30余年,家無侍姬,只有老僕數人;官品廉政、盡職,在朝中議事一絲不苟,政見不一時敢於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他死於任上,靈柩被送往商丘,900公裡的路途中,士農商賈夾道迎送,焚香哭拜,大江南北多建“三報祠”,與包公、海瑞同享。

    3月初,在三陵台,60多歲的老宋說,他小時候,還記得宋纁墓附近有一塊“古大臣風”的牌匾,後來被毀掉了。戴明說,宋戴公等人的陵墓得以較好保存,還得感謝宋家人。為宋纁看守陵墓時,也“順帶”照顧了三公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