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處中原,位居天下之中。歷史上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營都建國,歷時1500多年。從洛陽偃師到澗河兩岸不足30公裡的范圍內,自東向西依次座落著商都西亳、夏都斟鄩、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東周王城五大都城遺址,號稱“五都荟洛”,氣象鼎盛,在世界文明史上極其罕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洛陽作為帝國的東都,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和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在這裡交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尤其是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居洛執政時期,改洛陽為神都,廣修宮苑、鑿窟禮佛,對外來文化實行開放包容政策,儒、釋、道三教兼容並蓄,當時的神都洛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八方朝貢,萬國來使,是東方世界的中心。
第一章巍巍宮阙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洛河兩岸,始建於隋炀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擴建完善於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其“前直伊阙,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城址平面大致呈南寬北窄的梯形,由宮城、皇城、裡坊區和郭城組成。占地47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武則天當政期間,改洛陽為“神都”,增築外郭城,拓建官署,修建了明堂、天堂、上陽宮等一系列大型建築。這些建築氣勢磅礴,特別是明堂和天堂,一改皇宮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賦予了洛陽宮城殿宇立體的輪廓和雄宏的風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皇城和宮城是封建社會帝國的心髒,同時也是集都城建設之大成的宏偉建築群落。隋唐洛陽城皇城和宮城位於地勢較高的都城西北部,便於防御。皇城環圍宮城東、西、南三面,內置中央官署及駐軍,另設有太廟、倉儲和接宿四方來賓的館捨。宮城是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也稱紫微城,套居皇城之北,平面近方形,宮城內有乾元殿、紫宸殿、武成殿、集賢殿、明堂、天堂等宮殿群。宮城四面設置10門,正南門為應天門,是當時隋唐洛陽城城市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築之一。
隋唐洛陽城有一條貫穿宮城的城市中軸線,它南起伊阙,經定鼎門、定鼎門大街、天津橋、天樞、端門、應天門、明堂、天堂、玄武門等重要建築,直達北邙山上清宮。武則天時期,為強調其君權神授,將伊阙改稱天阙;定鼎門大街稱天街;洛河稱天河,其上橋梁稱天津橋;端門外立高大石柱號稱天樞;宮城正門應天門號為天門;宮城內建明堂比作天宮;天宮後再建天堂,總稱“七天”。這些高大奇偉的建築透射出女皇以“天”的意識作為洛陽城規劃指導思想。
隋唐洛陽城外郭城形制南寬北窄,洛水從城中穿過,周長27.5公裡,四面共10座城門,正南門為定鼎門。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洛水兩岸分布著居民區103坊(隋代有126坊),郭城內三分之一的裡坊分布於洛河以北,其余分布於洛河以南。裡坊之間設市場,共有三處大型工商業區,稱“三市”。外郭城規劃嚴整,整體布局好像井然有序的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