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一橋一樓填補文物空白 見證近代天津百年歷史
日期:2016/12/14 12:58: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截至目前,天津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第二階段的田野調查中新發現了8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新發現的文物點在時代內涵上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義,許多文物點填補了本地區文物時代或類別空白。而在日前由國家文物局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一書中,本市共有3處新發現入選,分別為天津英國亞細亞公司塘沽舊址、天津津浦鐵路線靜海站和獨流老木橋。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幾處文物的現狀,這些建於上世紀初的近現代遺跡,在靜靜伫立中見證了一段近百年的天津歷史。
津浦鐵路線靜海站
一本百讀不厭的歷史書
“由於工作關系,我經常出差,所以接觸最多的就是火車站。在我的印象中,最有特色的要數津浦鐵路線靜海站,建築雖然不大,但非常精致。所以每次出差路過時,我都會仔細端詳它,我感覺它就像一本歷史書,讓人百讀不厭。”家住河西區的王元先生這樣講述靜海火車站。
在靜海縣東方紅路,一座淺赭石色的火車站靜靜地伫立在這裡。據靜海縣普查辦的工作人員介紹,靜海站始建於1908年,為日耳曼風格,方向正東,結構為德式馬尾柁架建築,面闊6間,四面均有門窗,建築面積655平方米,房子正面左下角有一鐵管,探出牆2厘米,上有鐵蓋,刻有“FDNO:22”字樣,直徑7厘米。正面候車處有三扇大門,中間外牆上寫有“靜海站”三個大字,每扇門窗兩側均有磚砌方柱,上有磚拼造型,兩側房檐下內外均有磚砌菱形圖案。
房子後面是一長方形小院,長30米,寬9米,兩側有拱形門,門頂部有磚砌圖案,牆體是用磚砌六根柱子造型,中部以石灰填空。後院有房面闊7間,窗台為磚砌斜坡造型,窗戶上有磚砌放射圖案。房子右側有兩棵古槐,樹齡均在90年以上,其中一棵現已傾斜,用鐵管支撐。
獨流老木橋
晚景淒涼見證古鎮歷史
很多人對獨流鎮這座古鎮都很熟悉,但對於獨流鎮東側的一座木橋,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此次被列入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獨流木橋在晚景淒涼之時,終於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重視。
據靜海縣文化局介紹,獨流木橋始建於民國年間,長32米,寬5米,全部木質結構,此橋是南運河靜海段上唯一一座老木橋。南運河在天津界內流經靜海、西青和中心城區,至三岔河口與北運河匯合後流入海河,是自古漕運的必經水路。歷經70多年滄桑的老橋無法再承載過多的車輛,已經禁止通行,只能看見稀疏的路人步行走過。
這裡的老居民告訴記者,幾十年前的南運河是一條很寬的河流,河面上每天都有很多船只來來往往,過往船只都在這裡歇腳,獨流鎮也因此變得很熱鬧。如今記者看到的這座木橋,卻“晚景淒涼”,黃花松木的老橋腐蝕嚴重,橋欄桿下側原刷有綠色油漆,因年代久遠已剝落,支撐橋面的老木頭也有些不堪重負了。曾在這座橋的陪伴下長大,在這洗澡捉魚的王進才大爺嚴肅地對記者說:“這座老橋就是獨流鎮的歷史啊,以後很難見到這麼老的橋了,抓緊保護一下吧。”
英國亞細亞公司塘沽舊址
海河畔的工業殖民遺跡
在此次入選的重大新發現中,“英國亞細亞公司塘沽舊址”是唯一的工業遺產。這座斑駁的小樓位於天津塘沽區三槐路86號,始建於1905年,是英國“亞細亞公司”在中國轉運經營石油產品的專門機構。舊址內現保留有一座英式二層樓房,紅牆灰頂,磚混結構。共有大房間14間,占地252.45平方米,臨海河而建,為原亞細亞公司在塘沽的辦公樓舊址。
歷經百年後的這座舊樓,如今內外裝飾依舊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尤其是樓內裝飾,幾乎完全保持原貌。據介紹,舊址內還保留有兩座形制相同的金屬質儲油罐,建造於1905年,現仍在使用。
據史料記載,當年,民族工業的永利制鹼公司、英國的亞細亞石油公司和日資的天津港灣局等實業公司,與大沽船塢均位於海河入海口附近,那裡是中國北方工業的搖籃,集中反映了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塘沽的歷史變遷,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據了解,1950年以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洋油(煤油)大量輸入,美國的美孚公司在塘沽車站(原新河車站)附近強占了五十畝土地,建立起“美孚油罐”。從此美國的洋油,通過遠洋油輪,源源不斷地運到塘沽。英國的亞細亞煤油公司,德國的德士古煤油公司等,先後也在塘沽建立起大油罐。這些公司將洋油運銷華北廣大城市和鄉村。當時,塘沽地區便成為洋油向華北推銷的基地。
100多年後的今天,這片區域成為著名的“濱海新區”。根據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濱海新區將是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極。(蘇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