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第一橋【寶帶橋】
日期:2016/12/14 19:12:31   編輯:古建園林寶帶橋,又名長橋,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鎮,傍運河西側,跨澹台湖口,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全橋用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寶帶橋堍為喇叭形,橋兩端各寬6.1米,並各有石獅一對,另有石塔、碑亭等附屬文物。始建於唐元和11年至14年〈公元816年-819年〉,現橋由明清兩代修建,是馳名中外的石拱橋。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是中國古代多孔薄墩聯拱石橋。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鎮京杭大運河邊,跨澹台湖口玳玳河,為歷代纖道所經。橋全長317米,寬4米。
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已經有千年歷史,由於是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為籌措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又有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後經歷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橋,現存橋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復舊觀。
寶帶橋用堅硬素樸的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如今所見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年間重新修建的。清鹹豐年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已相當嚴重。解放後,人民政府根據明代的規模和形制,修繕了這座古橋。
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台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綠水相襯,恰似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绮麗多姿。其中三孔聯拱特別高,以通大船,兩旁各拱路面逐漸下降,形成弓形弧線。全橋構造復雜而又結構輕盈,風格壯麗,奇巧多姿,成為江南名勝。
人們為了紀念王仲舒捐帶建橋的義舉,就把這座橋命名為寶帶橋。
這一命名恰到好處,橋長約316.8米,遠持真像飄動在綠色原野上的玉帶,把江南水鄉點綴得更為绮麗了。
橋南北兩端原來各有石獅子一對,北端一對仍然蹲著迎接來往的客人,南端的一對已沉入河底。北端離橋約2米處有一座石塔,高3米;在27孔和28孔之間,也有同樣的石塔一座。這些附屬物為寶帶橋增添了姿色。
2001年06月25日,寶帶橋明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