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恭城朗山古民居壁畫探秘

恭城朗山古民居壁畫探秘

日期:2016/12/14 13:26: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集中的十幅山水花鳥壁畫

    來到恭城瑤族自治縣朗山古民居,深深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更讓我驚訝的是每座古民居那內容豐富的壁畫。

    朗山古民居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朗山村中心。朗山村因背倚朗山而得名。其山為高大的石灰巖石山,山上樹木蔥茏,山北麓為30度左右的緩坡,整個村子依緩坡逐級上升,6座古民居在村中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坐西朝東,形成一個長約200米、進深100米的扇狀古建築群,各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

    古民居建於清光緒八年(l882年),原為周姓祖業,土地改革時期分給農民居住,由各人自行維護,產權屬於私人。l99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升格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座古民居有4座保存基本完好。古民居清一色的清水磚牆,砌築工整細致,硬山風火山牆高低錯落有致,藝術構件花飾繁多,顯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貴、儒雅。各戶獨門獨院,都是三進三開間帶廂房或跑馬樓一至兩層的建築。一般是首進為三開間正大門,兩層樓高的清水磚硬檐,拾級而上進入一字大門,兩側為廂房、跑馬樓,中留天井。過天井到第二進兩層高的主樓,樓下為敞廳(俗稱堂屋),兩側為廂房。穿過敞廳後面又留天井,天井較窄,主要是為解決第二進與第三進屋面排水而設。第三進為廚房。廚房後有一條自東而西流淌的溪流,小溪出自東端的龍眼泉。各戶從溪流分出一條小支流引入戶內,飲水在溪流中提取,其它用水則在分出的小支流提取。科學利用水源是朗山村在設計上的特色之一。

    6座古民居有院牆相隔,並有側門和巷道相通連成一體。村中老人說,這種建築,是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樣的結構在發生火災時鄰裡不會受到殃及,遇盜匪行竊搶劫時各房又可相互聯防共同御敵。

    朗山古民居的另一建築重要特點是文化氛圍濃厚,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惜字爐”,便是佐證,該爐為塔式建築,塔分3層,6角形。朗山村歷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將不成器之手稿焚於塔內,從不亂扔亂丟,養成了良好的惜字風俗。而朗山古民居的壁畫,則把他們的文化內涵推深了一個層次。特別是每座房屋四周的壁畫,算是一絕。筆者在大桂林采訪過的所有古民居,像朗山古民這種多姿多彩的壁畫,僅此一例,值得藝術界的探究。這種壁畫,都采用彩繪的形式,內涵豐富。除福、祿、壽、喜諸多吉祥圖案外,還有很多反映神話傳說人物故事及題詞題詩。書法有正楷、行書、篆體、隸書等,更為有趣的是還有頗具意味的反書(將字體反向書寫在檐下壁上)。像這樣的壁畫多達100余幅。比如“姜太公垂釣渭水”、“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圖畫,畫旁有題詩:“夢卜殷勤矣,旁求渭水中。垂竿璜獨釣,車載著奇功。”“三國紛爭日,南陽臥草廬。百吟春抱膝,爾顧始登車。”“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還有《李白與韓荊州書》等古文,都饒有意趣,可見住宅原主人的風雅高致。雖歷經百年,但壁畫色彩鮮明依舊。之所以如此,則是因為當年使用的是礦物顏料。

    朗山古民居建於晚清,融合了漢瑤民族的建築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建築學方面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別具一格的壁畫,值得我們去探究和發揚光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