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一座樸實但不乏歷史厚重感的木質建築,坐落在羅源縣城關岐陽村的村中央。
百年風雨,鄭氏宗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鄭氏宗祠坐北朝南偏東10度,乃古廟式土木結構建築,由門樓、大堂、祖殿組成,其面寬16米,進深45米,占地面積705平方米。整座宗祠布局典雅,水杉立柱上刻的“授職兵科沅浦治蝗垂國史,诏醫後院朝廷晉爵耀家風”等寓於人物故事的對聯,為這座尊祖敬宗的神聖殿堂,增添了不少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據岐陽村族譜記載,陝西省岐陽縣人鄭德山,當年曾隨軍流落到福建連江溪東,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舉家遷往羅源縣鳳山鎮岐陽村繁衍生息,其後代又於明萬歷後分遷鑒江鎮南門。他們與其他姓氏共同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羅源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開花結果,為區域的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遷徙史。作為姬姓周文王之後的鄭氏家族,也不例外。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史稱鄭桓公,後被大戎聯軍所滅。桓公之子鄭武公在東鄭即位,先後攻滅了郐和東虢,在今河南省荥陽市建了初都,後又遷都到新鄭。鄭國曾一度是春秋初期的強國,後漸衰弱,公元前376年,韓哀侯出兵滅鄭,鄭國子孫以國名為氏,散布於陳宋之間。秦漢以後,鄭姓開始向鄰近地區遷徙,以今天的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主。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唐末,又有河南固始鄭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
作為供奉歷代宗親神主的鄭氏宗祠,其祖殿稱“追思堂”,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19),乃岐陽村民為紀念該村在明朝時期同朝為官、功名顯赫的鄭遂、鄭端兩兄弟而建的紀念堂。該建築為單檐歇山頂結構,頂上的每個格子裡嵌有生動活潑的飛禽走獸,寧靜而又威嚴。
據村民鄭興碩介紹,清朝中期,岐陽村鄭氏家族又湧現出了如鄭灌、鄭國佐等一大批官員,由於他們為官清正廉明,造福地方百姓,深受愛戴。其子孫(清貢生)鄭紀楠、鄭紀山極力倡議,並集資擴建了宗祠面寬五間、進深六間的前廳、大堂和大門樓,以示紀念。
擴建後的前廳和大堂,與祖殿均為穿斗式單檐歇山頂構架。特別是大堂的插屏門額還飾有三幅浮雕人物,貼金隔扇,額匾上刻有“聖義”、“仁智”等字。整個大堂木雕花卉藝術精湛,人物鳥獸造型精美,書法石刻勘稱一絕。
宗祠是傳承宗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氏宗祠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風雨中,曾在解放前和“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出現許多殘破的痕跡。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村民生活逐漸寬裕,族人再次集資,把宗祠修葺一新。目前,它作為羅源縣城關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宗祠建築,仍然發揮著宗祠的功能和作用,成為村民茶余飯後的文化活動中心。
為了傳承與保護宗祠文物,岐陽鄭氏宗祠1986年被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3年1月被評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