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糧倉敦煌景觀新發現
日期:2016/12/14 12:55:1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敦煌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但它們大多分布在戈壁、荒漠等偏遠之處,分布在敦煌城區的很少,而位於敦煌市沙州鎮東南面沙梁巷的清代糧倉群卻彌補了這一缺憾。清代糧倉是一處歷經260多年風雨的古建築群,尤其可貴的是它保存比較完整,目前還在使用中,這在全國都十分罕見。2003年,清代糧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敦煌市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對其加以開發,將會豐富游客的參觀內容,延長游客逗留時間,也能增加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蘊。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座清代糧倉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不識”,因此,亟須加以維護並開發利用。
敦煌糧倉———珍貴的人文古跡
9月5日,記者來到南關糧庫,一進大門就可看到幾座較大的土木結構房屋,糧庫負責人武國信主任說這就是清代糧倉。從外觀上看,這些糧倉與西北農家修建的普通房屋沒什麼兩樣,都是“人”字形土坯房,屋頂、牆體全是由黃土、沙石、麥稈和制的泥巴砌成,每一處糧倉的建築結構呈梯形,下大上小。現在保存下來的糧倉有8座,其中6座如今仍在使用,他打開其中一座的庫門,記者看到裡面堆滿了高及屋頂的小麥,屋頂處圓木縱橫,全是由口徑40厘米左右的圓木搭建而成的,在梁與柱子的連接處沒有一釘一鉚,是木頭與木頭之間的陰陽卯連接起來的,俗稱“四梁八柱”。雖然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整個大梁框架仍然牢固如初。
據介紹,這個糧庫始建於乾隆23年,在清代時稱“田糧處”,如今保存下來的有8座40間,共計1400多平方米。這些糧倉建築時先建框架,然後打牆體。牆基底部是由13層青磚砌成的,然後在牆基上用混合土打牆體,牆體底部達1.4米,頂部寬0.7米,厚約30公分。糧倉的屋頂用黃土、小石粒、蘆葦等物和成泥巴鋪蓋。由於倉頂上面的小石粒起到了緩和雨水沖刷的作用,幾百年來,糧倉屋頂沒有造成大的毀壞,因而未曾修繕過。
糧倉風雨飄搖亟須修繕保護
記者看到,位於院子中間沒有使用的兩座庫房破損十分嚴重。進入庫房,只見房內地面青磚塌陷、粉碎,房梁有多處脫卯,牆體上也有很多裂縫;屋外的牆體更是破敗不堪,牆皮大面積脫落,裡面一層層夯築而成的牆體裸露在外,屋檐下的蘆葦也一根根垂落而下。一想到這些破損是出現在歷時260多年的清代糧倉上,記者也不由心痛。
武主任說,作為古建築,維修起來工藝比較復雜,需要專業人士指導,這樣才能重現清代糧倉的宏偉風貌。但是,資金嚴重匮乏擋住了維修之路,這些糧倉如今傷痕累累,面臨倒塌以至最終消逝的危險。糧庫外牆體上,赫然寫著一行大字:危房,請注意安全!這行字,連同那一道道裂縫,仿佛是老糧倉的聲聲呻吟,呼吁人們對它進行挽救。
清代糧倉能否成為旅游景點?
清代糧倉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更是敦煌這一絲路重鎮往昔輝煌的真實寫照。按照年代推算,這些糧倉足以成為敦煌乃至全國建築史上的一項歷史遺產。2003年,南關糧倉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敦煌糧倉”。清代糧倉還是位於敦煌市區的唯一一處保存最為完整、規模較大的人文歷史景觀,具有獨特的參觀價值。那麼,它能否成為敦煌旅游的又一亮點呢?
9月3日,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敦煌市旅游局局長龔瑛。龔局長首先肯定了清代糧倉的觀光旅游價值。他認為,敦煌風情城的開發興建為與之相鄰的古糧倉帶來了極好的發展契機。但目前還存在糧倉歸屬、管理問題,比如現在糧倉歸糧食部管理,這樣不方便用於參觀、游覽,若歸文物部門則有利於它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同時,糧倉相應的硬件條件也需要完善,如停車場、衛生間等。龔局長希望有關管理部門能重視這些問題,盡早讓清代糧倉成為敦煌的一個新的旅游景點,進而豐富敦煌旅游內容,推動旅游經濟發展。
清代糧倉,這位飽經風霜、傷痕累累的老者渴望人們的關愛,以便重現歷史風貌,為今日敦煌經濟發展做貢獻,為敦煌人文景觀添亮色……人們渴望那一天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