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大慈閣
日期:2016/12/14 13:09: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大慈閣位於保定市穿行樓北街57號,原名大悲閣,因建在保定市內最高點,且十分高大,故在保定八景中稱“市閣凌雷”。大慈閣原為元代汝南王張柔於公元1227—1232年所建,現存建築為清代乾隆年間因雷擊燒毀後重修之物。繼1983年至l990年省、市政府投入40余萬元對大慈閣大規模修繕後,2005年市政府又一次投資200余萬元對大慈閣修繕,並修復了方丈院,改造了辦公區,新增面積達1800余平方米。
大慈閣為一組古建築群,因主體建築大慈閣而得名,占地面積3440平方米,文物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鐘樓、鼓樓、大慈閣、方丈院和閣後的關帝廟。山門座北朝南,門前置石獅一對,門上嵌“真覺禅寺”橫額。山內檐及梁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十六年(公元l811年)繪制的龍錦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跡。穿過山門,鐘樓、鼓樓峭然對峙,二樓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大慈閣通高25米,重檐歇山式布瓦頂,底層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後均施六抹格扇門。移目閣內,觀音菩薩矗立於蓮瓣須彌座上,神態安然。觀音像為木雕,高5.5米,42只手臂持各種法器。室內東西兩側壁畫為十八羅漢像及經變故事,為清末作品,已殘破。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閣內藻井、檩枋均繪旋子彩繪,四周做圍廊,倚欄鳥瞰,市井民宅歷歷在目。登上三層,憑窗極目,西部山區隱隱諸峰盡收眼底。前人贊美大慈閣的詩寫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做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等名句。大慈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始建時逢戰亂,更重要的用途為軍事嘹望,重檐三層的外觀,巧奪天工的檩、梁、柱及天花板,官式和地方手法相結合的旋子彩畫獨具藝術特色。
大慈閣後的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原名“漢壽亭侯廟”,現存的關帝廟是1986年落地重修的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問,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已改變了原來建築的格局。應該說明的是,這座關帝廟並不是大慈閣內的建築,而是一座獨立的廟宇,為了管理方便才沒有恢復兩院原來的隔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