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海城三學寺

海城三學寺

日期:2016/12/14 12:53: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海城三學寺

    三學寺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內西南隅,占地4226平方米。“三學”乃佛教術語,即戒、定、慧三無漏學,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學即戒律,防止身、口、意三不淨業;定學即禅定,修持者思想集中,觀悟佛理,滅除情欲煩惱;慧學即智慧,能使修持者斷除煩惱,達到解脫,三者構成佛學的全部內容,故名“三學”。

    海城三學寺創建於明朝,至道光年間已頹敗,後由千山高僧明思法師苦心募化,重修大殿、前殿、後樓、東西配房及鐘鼓二樓。光緒年間在此設立師范學堂。民國年間改設法院分廳及檢查廳。1949年後一度作商業倉庫,後改為海城且圖書館。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寺內建築被震損,後來國家撥款進行修復。1982年一次電火燒毀了中殿,後改為海城縣博物館。1988年由僧人接管,正式作為佛教活動場所。1989年在本淨法師主持下進行修復。現有僧尼十余人,寺內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藏經閣兩層五間,禅堂五間,四周有圍牆。

海城三學寺

海城三學寺

海城三學寺


    前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長15米,寬10米,高14米,前後回廊,殿內外有轉角、柱頭、補間五鋪作斗拱,頂兩坡緩長,正脊雕龍,兩頭有大吻,豎脊雕纏枝花紋,斜脊有跑獸,梁枋施彩繪,建築宏闊,雄偉莊嚴,從木架結構和建築風格看,是典型的明朝遺構。殿內有白玉佛一尊,為1988年寺僧從緬甸請來。

    中殿(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長20米,寬13米,高17米,舉架較高,有柱頭、轉角、補間三重昂七鋪作斗拱,正脊雕龍,兩頭有在吻,斜脊有跑獸,前有回廊和燕尾木雕,梁枋施彩繪,建築高闊,雕工精美。可惜在1992年被電火燒毀。後樓為二層硬山式建築,石基,面闊五間,底層前有回廊,二層前有欄板,木雕門窗,此樓即“藏經樓”。中殿兩旁有廂房各九間,硬山式建築,前有回廊,梁架粗犷,似明朝遺物,在東西廂房兩側,建禅堂五間。山門為硬山式建築,三間,中為過道,兩旁為門房,四周磚砌垣牆。鐘、鼓二樓早已不存。

海城三學寺


    院內有古井一眼,明、清、現代石碑六通,珍藏台灣版《大藏經》一部。

    三學於1964年定為鞍山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遼寧山西會館

木器

火山灰下瑪雅村莊發現“逃生通道”

平門段370米城牆 春節前完成全部基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