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廟
日期:2016/12/14 12:48:4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大禹廟在市郊東南6公裡的會稽山麓,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初,中祀夏禹。正殿為1932年重建。廟內藏有唐、明、清各代重修禹廟、禹陵及祭祀大禹等內容的碑刻。殿宇雄偉壯麗,殿外群山逶迤,碧紗籠罩,氣象森然。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锸東南盡會稽。
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阙架雲霓。
秘文镂石藏青壁,寶檢封雲化紫泥。
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
以上是唐代李紳的《禹廟》詩,其中頌揚了大禹的豐功偉績,也描繪了禹廟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壯美的景觀。
禹廟在大禹陵的北側。相傳最早為禹的兒子啟所建。《水經注》記載:“會稽山有禹廟,大禹東巡,崩於會稽,因葬其地。”禹王廟建成以來屢有興廢,現存禹王廟,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築規模和清代早期的建築風格。
禹王廟坐北朝南,周以丹牆。總體布局沿南北軸線展開,前低後高,左右對稱,主要建築物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門、午門、拜廳、正殿,依山勢逐漸上升,禹王廟之照壁與南牆相連。照壁前有一石制古岣嵝碑亭,內豎一碑,高3.5米,寬約1.7米。碑文凡77字,字體奇特,形如蝌蚪,記述夏禹治水事,傳為大禹所書。此碑原刻於湖南衡山岣嵝峰,故名岣嵝碑。
正殿前則石階高疊,氣勢雄偉,殿宇高甍飛檐,畫棟朱梁,高24米,寬23.96米,進深21.55米,建築面積500余平方米,正中央聳立著大禹塑像,高5.85米,衮袍冕旒,執圭而立,神態端莊,令人肅然起敬。兩側楹柱,镌有“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巨聯一幅,為現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根據康熙所撰的原聯重寫。塑像後所繪的九把斧钺,象征著大禹疏鑿九州山河的艱難困苦和豐功偉績。殿脊龍吻鸱尾直插雲天;脊間書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手書的“地平天成”四個遒勁大字。
殿前有御碑亭,碑文系清乾隆祭禹詩句。殿左右兩側分別豎有兩塊碑文,其右側為《會稽大禹廟碑》,系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會長李協所撰。其左側是《重建紹興大禹陵廟碑》,為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著名學者章太炎所撰。
殿東小丘之上,有“窆石亭”,內置一秤錘形窆石,高2米,頂端有一碗口大洞,其用途或謂下葬工具,或稱葬後之鎮石,亦有言陵墓所在之標志。石上刻有許多字,其中有據鑒定為漢時所刻,魯迅先生曾對此石作過考證,作《會稽禹廟窆石考》一文。
大禹作為整個中華民族記載和傳說中的一位治水英雄,其足跡遍及九州。在我國黃河、長江一帶禹王廟和禹之遺跡可謂不勝枚舉,但正如李協所論:“蓋九州之中,禹之跡無弗在也;禹之廟亦無弗有也,而論山川之靈秀,殿宇之宏壯,則當以會稽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