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瀕臨絕跡的何止“西關大屋” 文化古建均未能得到較好保護

瀕臨絕跡的何止“西關大屋” 文化古建均未能得到較好保護

日期:2016/12/14 21:26: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廣州目前還稱得上西關大屋的建築幾乎絕跡!上個月,羊城晚報對西關大屋現狀的調查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日前,逢源大街8號的代理人張先生看到報道後聯系上記者,感慨這間西關大屋從輝煌到最終破敗的點點滴滴。聽聽這段心酸往事,或許就會理解,為什麼“西關大屋”離我們越來越遠。 
文化古建均未能得到較好保護

據報道稱,鼎盛時期,“西關大屋”在廣州擁有800多間。然而,由於連年大肆拆建,加上保護不善,目前僅剩100多間,且大多破敗不堪,尚有保留價值的只剩10間左右。特別是,即便是相對完整的“西關大屋”,也是千孔百瘡。可見,稱“西關大屋”幾乎絕跡,並不為過。問題是,瀕臨絕跡的古建築,何止“西關大屋”?

比如,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然而,近年來,山西境內的古建築不僅損毀嚴重,而且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竊或買賣。古建築保護志願者走訪了山西400多處古建,發現80%的古建存在丟失構件現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戲台、廟宇被賣掉。眾所周知,古建築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它集歷史、文物、藝術、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身,集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髄。有些古建築及構件,即便稱不上是珍貴文物,但至少也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對其進行有效保護,而不能任其毀損或被盜賣。

事實上,除了山西和廣州,在不少地方,文化古建均未能得到較好保護;特別是,在一些地方,重經濟、輕文化,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在多地讓位於房地產開發,變身別墅、餐館、甚至洗腳城;再者,一些損毀嚴重的古建築,則任其自生自滅;特別是,為了所謂的城市建設和開發,不惜對古建築和文化遺址進行毀滅性的拆除,無疑是對文物尊嚴的亵渎,甚至是對歷史文化的背叛。

然而,“西關大屋”等古建築瀕臨絕跡,折射出了有關部門對文物的監管和保護嚴重缺位。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專家,心浮氣躁,近功近利,熱炒文物並非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去挖掘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見,“西關大屋”等古建築瀕臨絕跡,應引起當地政府及文物部門反思。首先,應給現存古建築辦理一張“身份證”,並明確其所有權歸屬,采取“誰所有、誰負責”的管理方式,進行實名制保護;一旦有古建築損毀或被盜賣,除了追責文物部門之外,也要追究權屬者的管理責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