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紅樓夢》大觀園圖樣分析與中國園林建築特色

《紅樓夢》大觀園圖樣分析與中國園林建築特色

日期:2016/12/14 12:58: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築始成

    ----《紅樓夢》大觀園圖樣分析與中國園林建築特色


    摘要: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國古代最出類拔萃的小說巨匠。以我們今人的眼光來重新拜讀這部百科全書似的宏篇巨著,竟然驚奇的發現曹雪芹還扮演著一個出色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師的角色——《紅樓夢》便是他氣勢恢弘的巨大建築工地,大觀園則是讓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得意之作。用今人對小說“七實三虛”的標准去衡量和約束紅樓夢,品評大觀園已很不合適。利用自然而高於自然,近於自然而不等於自然,師法自然而不局限於模仿自然山水之形態。

    關鍵字:圖樣分析中國園林建築功能特色布局

    序言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國古代最出類拔萃的小說巨匠。他以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天才的剪輯能力,以及生花妙筆的感染力,為我們創作了《紅樓夢》這部傳世佳作。《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之林中享有盛譽,有口皆碑,無人不曉。以我們今人的眼光來重新拜讀這部百科全書似的鴻篇巨著,竟然驚奇的發現曹雪芹還扮演著一個出色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師的角色——《紅樓夢》便是他氣勢恢弘的巨大建築工地,大觀園則是讓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得意之作。小說中的大觀園早已跳出單純文學虛構的范疇,成為3000年以來中華造園傳統最完整、最宏大的典范。它必將作為中華傳統建築文明的集大成者而彪炳千秋。

    (一)大觀園之概況

    用今人對小說“七實三虛”的標准去衡量和約束紅樓夢,品評大觀園已很不合適。大觀園在前80回中占了64回,作為紅樓夢主要人物的活動場所和重要情節的展開場所,諸如大觀園試才(17回)、元妃省親(18回)、劉姥姥游園(40回)等前後歷次情節涉及到的景點,都能相互吻合,絲絲入扣,不差毫爽,這便真的讓人不能不贊歎其構思之精巧了。作者就是這樣娴熟的運用國畫反復皴染之法,為我們構造了這個“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園林,寫的如此和諧完美,這麼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對中國古典園林進行品評,不妨從以下六方面著眼:

    一、立意構思二、掇山理水三、亭台樓閣四、莳花栽木五、題名點景六、詩情畫意

    結合大觀園,看它是如何體現了這幾個方面的。

    一、立意構思

    凡建園者,必先於立意處胸有丘壑,否則定為敗筆。大觀園便有它高超的立意構思藝術,“先令匠人拆寧府會芳園城垣樓閣,直接入東府後花園中。寧府東邊所有下人一帶群房盡已拆去。會芳園本從北拐角牆下引來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欄桿等物皆可挪就前來。”(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寶玉機敏動諸賓》)這便充分體現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利用原有建築,節省下許多才力,立意處已顯不落俗套。惟其如此才是大觀園,才能體現出曹雪芹高人一籌的先進思想。明末清初造園大師計成在《園治》中反復強調“體宜因制”的造園思想與創作思路,所謂“體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園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話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開”,而大觀園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以已有建築為據,以原有自然風景為景,巧加組合改造、加工、剪裁,從而形成精練概括的風景,典型化的自然。這種借景,點景,添景,最大限度內利用原有景觀的辦法,不知比刻意雕鑿要好多少倍呢!

    此外,我們還可以梳理出大觀園的大致圖樣(如圖1)。《紅樓夢》中有這樣的話:“老爺們議定好了,從南邊一帶接著東府裡花園起,轉到北邊,一共丈量了,三裡半大,可以建造省親別園了”。

    另根據“西北通一帶賈母臥室後”,可知西北一帶是多寬出的。這樣便可大致得出其大致形狀(如上圖)。假定231.6m為模糊的刀把形的長度,則可推出總面積為20260.8平方米,頂多也就三百畝大小。有人總以為建園一定要大面積才有氣勢,孰不知中國園林極講究以小見大,以少總多,以有限達無限。即使面積不大,能引人做天下之想,發是宇宙之感,這才是中國園林藝術精華之所在。“大家閨秀”故不失為美,“小家碧玉”也是別樣風景,要知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留園也就幾十畝,怎麼能以大小論美媸呢!


    二、掇山理水

    山水在我國園林建築中是構成自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築家窦武在《文人園林試論》一文中作了透辟的論述:“中國園林的藝術特色是中國兩千年來‘士’這個階層的價值觀念、社會形態、道德規范,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的結晶。要研究它,就要從自然美的發現與田園生活的意境兩方面下手。”何謂自然美?何謂田園生活?《紅樓夢》第17回中作者通過寶玉的口道破了天機:“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此處置一田莊,分明見得人力穿鑿扭捏而成,遠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近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爭似先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於穿鑿。古人雲:‘天然圖畫’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巧而終不相宜”。師法自然,絕不是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景觀,一如現在城市改造中大建仿古建築一般。

    關於假山的設置藝術,在17回中得以集中體現。通過賈珍與賈政二人對話,表達了假山的設置在正門而入的地方,使人一入門,先迎面一帶翠嶂擋在前面,攔住游人的視線,從而避免了一覽無余的直白寡味。真是妙趣橫生。不是胸有丘壑,哪能想到這裡,現在諸多園林設計大抵仿照大觀園的思路。此處題名曰“曲徑通幽處”,是因為曲徑展示的是一種委婉回旋的美。它的真正意義在於延緩游人的行進速度,增加欣賞者的觀賞視點,造成時間加長,空間加大,給人於深邃的空間關系中品味山水。惟曲才有韻味,惟曲才有情趣。

    作為一位揚州通,他娴熟地運用“瘦西湖”的水景設置方法,使人們覺得大觀園似乎處處有水,有如圓明園中的福海。水本有根,木定有源。曹雪芹通過賈珍的口對水系做出了一番解釋:“1、原從那閘起流至那洞口2、從東北山坳裡引到那村莊裡3、又開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4、總共流到這裡5、仍然合到一處6、從那牆下流出。(第十七回)”賈珍帶眾人出了怡紅院,看見清溪前阻,顯然溪水是流動的。從2句下,都是從沁芳閘提高了水頭的那股水,從東往西,流到稻香村與苗圃區,再從開閘口流到西南角。為保持水頭,才築了一道柳堤,即五十九回莺兒編柳籃處的“西南上”。所謂“西南上”,應包括翠障裡的流泉與潇湘館的水源,這股水由怡紅院出來,後匯入“瘦西湖”主流,再由南牆出來,從而構成了大觀園完整的水系。如果沒有看出沁芳閘、翠樾棣與柳堤保持水頭的作用,把溪水與湖水混為一談,就不能正確理解大觀園的引水技巧,更不能明白當手下人聽了賈珍的解釋後,為何齊贊神妙之極。脂批中早就盛贊沁芳閘曰:“寫出水源,要緊之極。造園圃者唯知弄莽憨頑石,壅苯之冢,則謂之景。皆不知水為先著,此園大概一描,處處未嘗離水,蓋又未寫水之從來,究竟只一脈,賴人引導之工園不易成,景非泛寫。”(《輯評》227頁)曹雪芹的造景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三亭台樓閣

    如果一座園林內的亭台樓閣沒有明顯功能分區,便會一團糟,再美也讓人生厭。而大觀園決不是這樣。它所有的館捨都圍繞著正殿,如眾星捧月般襯托出中央正殿的威儀。既突出了實用功能,又嚴格遵守了古典園林“尊卑有序”的規范與組合。禮儀區即省親別墅的高潮部分,以中軸線為中心,充分體現出來了皇家氣派與宮廷威儀,顯得大氣威嚴,氣象莊重。幽靜區列於東面,很自然,因為東面是會芳園,樹木成林,幽靜異常,正堪此功能。而後勤區列在西面刀把兒上,突出了實用功能。館捨區相對於禮儀區而較北去。這樣的布局,為後世立下了典范。

    再看這建築名目就足以讓人看的眼花缭亂了。中國古代建築品目繁多,功能各異,各具特色,而在大觀園幾乎都得以體現。一部《紅樓夢》幾乎相當於一個不小的古建博物館了。據我粗略統計,現將大觀園中出現的建築名目羅列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