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南京僅存二戰時期的日本神社

南京僅存二戰時期的日本神社

日期:2016/12/14 13:13: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位於南京五台山體育中心內的日本神社正面

位於南京五台山體育中心內的日本神社正面

    柱跗式台基,歇山頂,黛瓦黃牆,廊柱和門窗則是暗紅色,兩只石獅蹲伏門前,其風格與南京的民國建築等其他古建築有明顯不同。但牆壁上的一塊銘牌揭示了它獨特的身份——日本神社。這也是南京城僅存的一處抗戰時期的日式和風建築。

    17日上午,記者來到來到南京市五台山體育中心,杏黃色的外牆立刻映入眼簾,“五台山1號建築-1號”是它現在的名字,目前是由江蘇省建工集團第七建築公司作為辦公在使用,而附近的居民都稱呼它為“大廟”。距該處建築東南側約50米的地方,還有一座類似建築“小廟”,“體育局老同志之家”則是它現在的身份。“這裡以前是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時安放戰死官兵骨灰的地方。”手指著大門,在“大廟”附近居住了近六十年的體育局退休老干部王大鵬介紹說。

    1939年10月,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在南京建立後,日軍總部即著手建造“南京神社”,並仿照東京“靖國神社”的規制與格式,設計出南京這座“神社”。1940年2月,日方出動兩個大隊士兵動工建設“神社”。工程建造歷時近兩年,於1941年底基本建成。

    “二戰時期,日軍在占領的地方都會建造神社,而位於南京五台山的這處神社則是日軍當時在中國建立的最大的一座神社,當時日軍在華東地區戰死的官兵都會運到五台山附近的清涼山火葬場進行火化,骨灰則就近在五台山的神社進行臨時的祭奠悼念,然後由輪船經長江水道入海運送回日本。”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說,當時建造完成時的規模比現在大好幾倍。

    據資料顯示,抗戰結束後,原國民政府將其改造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解放後一直作為江蘇省體育局和江蘇省體育總會駐地。目前,只有神社的兩座主體建築保留了下來,其余附屬建築大部分都陸續被拆除了。2011年這兩座建築已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於1955年搬至附近的王大鵬從事了一輩子體育工作,他詳細介紹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神社用途發生的各種變化。“‘大廟’先是作為江蘇省乒乓球運動員的集訓地,後又改為江蘇省體育局的老干部活動中心,小廟則成為體育局的會議室,十運期間曾是志願者培訓中心,今年2月份,大廟被出租給江蘇省建工集團第七建築公司作為辦公場所,老干部活動中心也轉移到了小廟。而每一次轉變用途,使用者都會對建築內部進行重新裝修,因此,神社內部原先的建築格局早已蕩然無存。”面對如今的現狀,老先生建議將房屋收回,讓它發揮更有意義的作用。

    “該神社作為日本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的罪證,其存在是有歷史意義的。”經盛鴻教授表示,希望神社所有單位將此處建築保留下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推薦閱讀:

今昔廣州陳家祠

福建翠郊古民居

巧奪天工的江西浒崦古戲台

印度神秘廟宇克久拉霍西廟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