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北詩鎮--翠屏仙宮
日期:2016/12/14 12:41:1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廟內為何有佛教用詞?兩通石碑竟然很相似?兩只唐石獅染著綠色?
在晉東南地區,祭祀“地方神”真澤二仙的廟宇不在少數,這些廟宇絕大多數以“二仙廟”為名。然而,在高平市北詩鎮中坪村翠屏山南麓有一座專門祭祀二仙的廟宇,卻名為“二仙宮”。它是晉城境內專為沖慧、沖淑二位真人修建的行宮。
二仙宮地處高嶺,背靠青山,前鄰亘原,視野開闊,放眼望去,一覽無遺,不得不贊歎先人為二仙修建行宮選址上的虔誠。2006年,中坪二仙宮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月6日中午,記者由晉城市區前往距離50多公裡的高平市北詩鎮中坪村,探訪這座廟貌巍然的千年古建築。
幽靜行宮
中坪村地處高平市北詩鎮東北部。在村口兩位老者的幫助下,記者很快找到了看護二仙宮的秦振祥。65歲的秦振祥,以前擔任過村支書。從2004年開始,他與弟弟一起看護二仙宮。
沿著一條水泥路,來到村北邊的二仙宮。二仙宮坐北朝南,南面視野開闊,東西北三面林蔭拱翠,令人產生清幽靜雅之感。山門建在七層砂石砌築的台基上,台基高約1米,兩側有東西翼樓。站在其下望去,面闊三間的山門高大雄渾,氣勢巍峨。山門入深四間,前一間設廊,上建倒坐戲台。
山門前有砂巖石砌花欄圍牆,東西兩側尚存钏鼓樓、下廊院及石牌門等遺址。山門的構築工藝最為精致,上書“惠淑流芳”四字。檐下斗拱和柱頭雀替有木雕,上刻雲紋飛龍,其雕工之精細,讓人贊歎不已。
東西翼樓明顯高於山門,面闊均為三間。“2012年8月,國家投資320多萬元,對二仙宮進行了修繕。”秦振祥從東翼樓掖門將記者帶入二仙宮院內。這時才發現,山門頂部前坡雖為歇山頂,可從院內看其倒坐的戲台頂部後坡,卻是懸山頂。
二仙宮為單進院落,東西寬30米,南北長68米,占地2040平方米。整個建築沿中軸線布局嚴謹,形制規整。正殿為二仙殿,是金建元修之物。二仙殿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飾。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對乳栿通檐用三柱。乳袱下設前廊,柱頭施五輔作雙昂斗拱,補間五輔作。廊檐置四根抹角方形石柱,側角收分明顯,能夠讓人感覺到宋金時期建築風格。其周檐施斗拱,飛檐層疊,頂復布瓦,金龍剪邊。殿頂前後四個挑角上,各掛四只風鈴。在寒冷的風中,風鈴丁零作響,頓添神秘色彩。
金代神台
“二仙神廟,其來遠矣。靈感唐昭宗之前,褒封以旌在廟,共曉聖母之靈應,而芳名以上徹於堂皇。”這是宮內一通刻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秋仲月望日”《重修二仙宮碑記》上的文字。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16年,死時年僅38歲。由此來看,二仙宮始建於唐昭宗時期。“創自唐昭宗天祐之末年也,其來遠矣……重修於元朝至元三年。”刻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重修二仙宮壁記》的這段文字,將二仙宮的創建時間具體到唐昭宗天祐年間。“天祐”為唐昭宗末期使用的年號,也就是904年-907年。這也說明,二仙宮距今已有1100多歷史了。“你來看看這個寶貝。”打開正殿門,秦振祥就迫不及待地將擺放在二仙神像前的一張木質供桌搬到旁邊。
原來,罩在神龛內的二仙神像之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用青石雕刻須彌座式神台。神台高約0.8米,座面呈正方形,面長約3米。神台束腰處鑲有數十余幅精美石雕,中間砌有一塊刻有文字的石碑,兩邊是布滿牡丹、荷花、蓮瓣及飛龍的石雕圖案,刀工娴熟,技法精湛,讓人驚歎不已。
秦振祥所說的“寶貝”,就是鑲嵌在神台上的石碑。碑上有題記:“翠屏一景,水清山秀。中建真人行宮,乃時祈祭之所。原夫真人顯聖跡於秦關,施德澤於黎庶。今者宮室既備,藻飾鸠全。奈何基址已壞,柱礎難存,真人無可安坐。今有本地維納謹發虔誠,各捨己財,仍招良匠,遂甃基地,繼功於後。歲易年遷,恐不知其首,故記之耳,直書年日而已。”時間為“金大定十二年九月(1172年)”,最後落款為“維納靳琪等”。“維那”系梵漢兼舉之詞,又作都維那,舊稱悅眾、寺護,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作為祭祀“地方神”的神廟,二仙宮並非佛教寺廟,何來“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