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曲阜市孔廟內的先師手植桧 在大成門裡東側石欄內

曲阜市孔廟內的先師手植桧 在大成門裡東側石欄內

日期:2016/12/15 1:31: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先師手植桧—大成門裡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桧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兖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桧樹原有三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

    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桧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將原東庑廢墟上發出的桧樹苗移栽於此地,即為第四代手植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著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著火,燒毀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桧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

  現手植桧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為什麼,清代復生的手植桧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歷年間的聖跡圖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系,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桧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桧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詩為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桧》,此碑立於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先師手植桧”是位於大成門內東側石欄圍護的桧樹,樹東石碑是明萬歷年間楊光訓手書。 古桧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據記載,古桧原為孔子親手所植。今存桧樹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於古樹樁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樹東有明人楊光訓“先師手植桧”被人視為孔子思想和孔子後裔興衰的象征,倍受敬仰。至今約有2400年樹齡,依然保存完好。

    傳說

  相傳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後枯死兩棵,惟有此桧生生死死,幾經榮枯留存至今,樹高10余米,粗可合抱。
重要程度
 
  先師手植桧歷來受到重視,過去人們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不僅與孔氏家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則孔十日興”,而且還同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此贊曰“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