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漢中:仙隱寺

漢中:仙隱寺

日期:2016/12/14 12:28:5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言及“拱北”一詞,易聯想到珠海拱北海關,其實該詞另有義項——斯乃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各門宦道祖先賢陵墓之稱謂,猶言穆斯林對先賢聖者之無比崇敬。無獨有偶,漢中北郊就有這樣一座建築,據說是蘇非派第29代聖裔華哲·阿布都·董拉希之衣冠拱北,俗名曰“清真仙隱寺”。

    車上石馬坡,遠見一座古色古香之寺院,青黑黯淡身影於周圍通衢鬧市中顯出另類。院落肅穆,高牆圍護,三層六角、重閣飛檐之磚木塔樓屹然聳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其圓拱形盔頂。六條檐脊攢尖,寶瓶頂直插雲霄,此乃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

    阿拉伯人華哲·阿布都·董拉希出生於聖城麥加,學成於嘎德林耶發源地巴格達,並在中亞有過較長時間傳教活動。清康熙年間,他來中國傳教,時間長達16年。期間雲游兩湖、雲貴、川陝和甘寧青等地,在漢中隱居過較長時間。後殁於四川阆中,葬於盤龍山,阆中巴巴寺為其身拱北。為紀念華哲·阿布都·董拉希,仙隱寺於清光緒年間建成。早些年仙隱寺面積雖小但建築典雅,除墓廬多用阿拉伯建築圓拱墓蓋形式外,附設之禮拜殿、坐靜室、誦經堂和居室等建築多為中國庭院式建築。據傳有四合院一座,正殿三間,中有小亭,名曰:“隱士亭”,後有一衣冠墓。禮拜殿左右各有廂房三間,正殿對面有客廳三間。廂房及客廳布置典雅,四壁懸掛古今名人字畫。院中花卉繁多,盆景尤佳。

    拱北不但是教眾紀念先賢拜谒之地,也是傳教、管理教坊、行教及舉行重大宗教活動之中心。拱北教務一般由墓主繼承人或其親屬主持管理,由專人負責接待教民,組織宗教活動,維護陵墓等。華哲·阿布都·董拉希之教眾主要集中在大西北之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尤以甘肅臨夏東鄉族自治縣穆斯林最眾。漢中仙隱寺、西鄉鹿齡寺,以及四川阆中巴巴寺等都歸甘肅臨夏大拱北管轄,此等寺廟內之僧人自然都是來自臨夏東鄉族之同胞。每年陰歷3月25日(聖主穆罕默德生日),成百上千來自大西北之穆斯林到上述寺廟祭祀朝拜,表達他們對聖主聖裔無限懷念之情。是日也,仙隱寺香煙缭繞、人頭攢動,一掃素日之空闊清寂,敞開山門迎接大西北親人。說來奇怪,仙隱寺與漢中清真北寺同在一城,卻互不相屬。說到底,它只是一座先賢的陵墓,是伊斯蘭教蘇菲派穆斯林一處聖地。

    “文革”期間,仙隱寺遭到嚴重破壞,原有建築蕩然無存。改革開放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中國伊斯蘭教嘎底忍也門宦第九代道裔,甘肅臨夏人楊世俊老先生斥巨資重建漢中仙隱寺。從1992年開始動工,在臨夏將磚木雕刻等建築構件制好後送往漢中組合。1994年三月25日竣工,投資兩百六十萬元,建三層墓亭和禮拜室。西邊還有後世另一位道祖的拱北,形制較小,只有一層拱頂。東廳南廳構成長方形四合院,古樸典雅,展示了伊斯蘭建築風范——漢中仙隱寺幾乎是臨夏大拱北之原樣復制。
   

    早年寺門石刻匾額刊有“仙隱寺”三字,旁有石柱,镌對聯一副。如今,石柱匾額均已無存,唯大門口水泥柱刻有“仙人去後雲封寺,隱士歸來月作燈”一聯,乃原有內容。山門長鎖,阒寂無聲。內有臨夏二小僧,堅持教規,早晚齋戒,終日讀經,為先賢守陵,其志可表。聖裔乘鶴西歸,留此聖跡於漢中地面,供大西北穆斯林萬世瞻仰。隱士魂歸,聖裔長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