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大咖扎堆兒西藏山南,狂熱驢友請淡定!
日期:2016/12/14 11:53: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西藏第一寺 昌珠寺
昌珠寺位於澤當鎮南郊外兩公裡處的貢日山南麓,由松贊干布主持修建。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是吐蕃時期西藏第一座佛堂之所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昌珠”,在藏語中意為鷹和龍。傳說,文成公主初入藏時,夜觀天象,日察地形,發現吐蕃全域的地形極似一仰臥的羅剎女,極不利於吐蕃王朝立國,須在羅剎女的心髒和四肢建廟以鎮之。於是昌珠寺便屹立在了羅剎女的左臂上。
昌珠寺由大殿、轉經圍廊,廓院三部分組成,共二層,磚木結構。主要建築是措欽大殿,底層供養松贊干布、釋迦牟尼、觀世音的塑像。二層殿名“乃定學”傳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蓮花生佛像。由於傳說蓮花生大師和米拉日巴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過,其修行地遺址仍存,所以昌珠寺一帶仍為許多佛教信徒的朝拜聖地。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聲名遠播的鎮寺之寶——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堅期木厄額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後出資制成的。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克,珊瑚4.1兩(計1997顆)。這幅價值連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西藏第一宮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藏語意為“母子宮”,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築之一,位於山南地區澤當鎮東南,高聳於雅砻河東岸扎西次日山頂。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宮殿內的壁畫上生動地描繪了西藏的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築的歷史故事,第一塊耕地的歷史故事。
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層建築,後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雍布拉康傳為西藏最早的建築,最初並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領的宮殿。民間傳說雲:“宮殿莫早於雍布拉康、國王莫早於聶赤贊普、地方莫早於雅砻”,雍布拉康正相傳是苯教徒於公元前2世紀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後來成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5世達賴時改為黃教寺院。
公元5世紀,藏王托托念贊時期,傳說一本佛經從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宮頂,當時無人能識。有聖人斷言,到了公元7―8世紀就有人能解讀此書。所以這本書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山南human發源地 貢布日神山
貢布日神山與遍布西藏的其他神山不同,貢布日山之神不在於它是山神的居住之地,而在於其預知未來的靈異,在這座山上可以遍知一切。據說它由四門神靈合力托著,東面馬王,西面神像,北面孔雀,南面靈龜,他們把山托在空中,離天一大截,離地一大截,因此,只有誠心與有福氣的人才能登上此山,看到仙境,從中預料自己人生的順逆禍福。
當年猕猴變人的男女主角就住在森木烏孜和央嘎烏孜,竹康孜則是菩賢菩薩修行的地方,猴王和羅剎女就是在菩賢的主持下成的親。貢布日山前有一大片壩子,傳說是群猴玩耍嬉戲的地方,因而該地得名澤當(玩耍的壩子)。
而在半山腰還有一處著名的猴子洞,是自然形成的巖洞,相傳“猴子變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傳說遠古時期,在荒無人煙的雪域高原,一個神猴禀承觀世音菩薩之命來到貢布日山上修行,此時一個羅薩女來到拂猴身邊,要求與神猴結合, 否則她只能與魔鬼結合,生下無數魔子魔孫,殘害生靈。神猴本著:"與人為善,普渡眾生"的教義,在征得觀世音菩薩許可後神猴與魔女喜結良緣並生下六只小猴,後來繁衍成了西藏人類社會。
雪山第二 雅拉香布
雅拉香布位於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海拔6647米,其方圓幾百裡的冰川,是雅砻河的源頭。雅拉香布藏語意為“上部守護之神”,在世界形成之九雪山中排列第二,僅次於神山之父沃德貢傑雪山。據敦煌古藏文記載,“雅拉香布乃吐蕃王國眾山神中地位僅次於崗仁波欽神山”,因雅拉香布雪山位於藏人先民繁衍之發祥地之一的雅砻河谷,居住在雅砻河流域的人們感激雅拉香布雪山的護佑之恩,將雅拉香布雪山崇奉為整個吐蕃統治區域內地位很高的神山。
據藏文史料記載,吐蕃第一位贊普止貢王時期,大臣羅昂篡位,役使王妃去牧馬。一日,王妃在牧馬處睡眠中得夢,雅拉香布神山化作一頭白牦牛。當她醒來時只見一頭白牦牛在站立面前,忽而飛逝不見。後來王妃懷孕生子,王子長大成人後,帶領人馬打敗了羅昂,恢復了王位。藏人把雅拉香布雪山形容為白牦牛的化身的神山,進而又把雅拉香布雪山演變成為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神人,左手持一把帶有五色彩絲旗的短矛,右手拿一把光芒四射的水晶制作的利劍,騎一頭巨大的白色牦牛,忠實地守護著雅砻地方的安危。公元7世紀,蓮花生到吐蕃傳播佛教時,將雅拉香布雪山降服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藏文化發祥地 雅砻河谷
雅隆河地區是藏族文化的最早發祥地,雅隆河水量較大,灌溉著下游河谷中的田地。沿河兩岸散布著許多古老的村寨,保存著眾多名勝古跡,還流傳著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在西藏人民中間很早就流傳著“人是猴子變的,其發源地在雅隆河流域”的故事。傳說當年觀音大士從南海行經此地,見這茫茫大地上荒無人煙,遂降服魔女與當地一只神猴結合,產生了後代。
觀音又取來了青稞種子,教小猴們在此耕種,從此西藏土地上長出了糧食,猴子變成了人。傳說澤當以南2.5公裡的撒拉村,是當年長第一批糧食的地方,至今,每逢播種季節,人們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來此祈禱,並取走一些“神土”,撒到自己耕種的土地上,以求祖先保佑,獲得豐收。
第二座“布達拉宮” 亞桑寺
座落在海拔4330米高度的卞可日(山)半山腰上,座東朝西,面向雅拉香波雪山的西藏第二座“布達拉宮”━━亞桑寺,為什麼它被稱做第二個“布達拉宮”呢?其原因是該寺規模相當宏大,南北長360米,東西寬250米。依山而建鱗次栉比,層層抬高,遠望似6-7排樓房。寺院重要殿堂頂部還飾以金壁輝煌的金頂,耀眼奪目。
加上前邊繞攀寺廟的長長的“之”字主道相襯,真有拉薩布達拉宮的氣勢,所以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這座“小布達拉宮”曾經也是地方政府統治亞桑寺萬戶駐地。亞桑寺屬於亞桑噶舉派的重寺,即屬白教,是由格丹意西僧格的弟子卻吉門郎於公元1206年(藏歷火虎年)修建的。
亞桑寺建成後,在它周圍先後建起了亞桑歷代師傳喇嘛的功德殿,同時又為各個喇嘛修建了面積14初(初為長度單位,一初約四十公分)的靈塔,更把亞桑寺點綴得富麗堂皇,莊嚴多姿。
這麼多古建大咖集結在一起,亮瞎你的钛合金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