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胡林村位於齋堂鎮東北部,東北距東胡林村僅一公裡,西北鄰高鋪村。該村歷史較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就有人類居住。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條件,當地百姓的生活較為富裕,建的宅院自然也華麗精美。而在民宅建築中,門樓的古樸莊重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本人因工作原因,對該村的門樓進行了調查。這些精美的門樓就像一座座近乎完美的工藝品,入院之前給人一種莊重華美之感。
通過調查,該村保存完好的明清門樓8處,門口大部分開在東面和南面。有的人家不僅有大門口,旁邊還設有二門口。
傳統民居是京西文化底蘊的象征,門樓是一家一戶的門臉兒,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過門樓的樣式、結構特點,可以了解該戶人家的經濟狀況。
西胡林村門樓磚雕刻得非常精美,倒掛楣子的彩繪也具有典型的民國時代特征。村內門樓主要由山牆、屋頂、木門幾大部分組成。有四級條石踏步做步道,台幫為基座,兩山牆為 整磚與條磚勾搭砌築而成,下部為牆腿石雕刻圖案。形狀不一的門墩石,木質大門及具有傳統民間題材的彩繪門罩,上部以墀頭磚雕作為裝飾,門楣雕刻精美的圖案,使門樓顯得莊重華貴。其上為冰盤檐,勾頭滴水,屋頂為合瓦屋面,皮條脊,蠍子尾脊帶盤花。
大部分門樓的磚雕集中在門樓的上部,從門框的上部一直延伸到門樓的頂部。蠍子尾脊、盤頭、門楣、門神龛、滴水等處都有磚雕。雖然磚雕自身是灰色的,又在灰色磚的包圍之中,但其全靠工匠高超的雕刻藝術、超凡的表現能力跳出灰色群,躍於灰色之上。工匠大膽運用粗細線條變化突出和強調主題,如同中國的傳統水墨畫一樣,在其中凸顯其神韻。
墀頭作為門樓山牆的重要裝飾部件,歷來被工匠精心雕琢,雕刻的圖案也是多種多樣。西胡林村的墀頭磚雕主要特點是構圖豐富,在正方形的線框內充分利用空間,使布局嚴謹。看似不相干的圖案組合在一起,就有了特殊的含義。有的墀頭磚雕中間是一個大花籃,籃中插牡丹,牡丹枝葉繁茂,象征著富貴;左為笙,象征著步步高升;右為三個銅錢串聯在一起,象征著財源滾滾,寓意富貴生財。而有的花籃中則插蓮花、牡丹各一枝,蓮花常年生長在水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象征著冰清玉潔,又與“連”字同音,有“連生貴子”之意。還有一種墀頭磚雕單以花草類圖案為主,如牡丹、萱草、蓮花等。
西胡林村門樓最具特色的是彩繪門罩,題材廣泛,滲透著生活氣息。有座大戶宅院,門罩的前面以木質雕花作為屏風,圖案為牡丹纏枝,牡丹貼金箔,周圍配以紅、藍、綠等不同顏色作為點綴。門罩內部為六個正方形方框,分別由六組不同圖案組成,有鐘、表、書、筆、荷花、瓷瓶等圖案,帶有民國時期繪畫風格。因門罩處在門樓較為隱蔽處,不易受陽光暴曬,如不受人為破壞,歷經多年顏色仍能保持鮮艷。
牆腿石作為山牆下部的重要組成部位,常以整塊條石雕琢而成,並以浮雕的形式表現主題。西胡林村門樓的牆腿石,主要以動植物的圖案為主。有梅花樹上落著一只喜鵲,梅花開滿枝頭;還有的以山石花卉圖案為主,堅固的山石中生長出一棵挺拔的石花,寓意人們要用頑強的斗志戰勝一切困難。
門樓中的石門墩兒應該被封為忠誠的守門神。門樓下的左右門枕石叫“門墩兒”,“門墩兒”相連的有“門坎兒”,門墩兒既是裝飾又有加固門樓的作用。成為極具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築構件。
西胡林村的石門墩以箱形門墩石、方形門墩石居多,工匠在上面雕刻吉祥如意的浮雕圖案作為裝飾。箱形門墩石在該村的門樓中較為普遍,須彌座多為花卉圖案,上部多以琴棋書畫、富貴平安作為雕刻圖案,其次就是想當官的大戶人家,首要的一條不貪污,如荷花門墩兒,荷出淤泥而不染和一品清廉,也是較為常見的題材。頂部有平頂和浮雕刻花兩種形式。有的門墩兒有較常見的頂部雕蹲獅或臥獅圖案。方形門墩兒多以一般平民門樓居多,四面未見雕飾。
部分大戶人家的門樓普遍在門的下部有葫蘆形保護鐵,這是用來保護門下部方角之用,多為後期加工,如同衣服上打的補丁一樣。鐵釘主要是萬字形和錢紋兩大類。護門鐵之所以多用葫蘆形,與中國人傳統的道教思想有直接關系,葫蘆形出現於北魏時期,唐宋時期得到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把八仙之一鐵拐李的法器視為至寶。在門樓的墀頭磚雕、門墩和牆腿石上都有同類題材。
西胡林村的門樓頂部多以合瓦屋面,硬山蠍子尾脊,三架梁,勾頭滴水為主。蠍子尾脊在門樓中最上方,有的呈直線型,有的成弧狀,兩端翹起,下部裝飾跨草磚雕,側面為遮蓋瓦和盤子。站在前方仰視門樓如同一位鐘馗,眉毛高高翹起,極為傳神。
西胡林村的門樓多為明清時期所建,經歷了幾次大的劫難能夠保留下來,實屬不易。這為研究北方民居建築的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應該得到有關專家足夠的重視,使其更好的發揮文化傳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