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文物資源與古建築文化

山西文物資源與古建築文化

日期:2016/12/15 1:21: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山西古建築資源 
  據統計,目前山西省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歷史紀念建築及石窟寺總數多達18418處。其中價值較高的古代建築居多,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是我國古代文化與人類建築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一)木構建築

  在山西古代建築資源中,木結構的古建築占到9053處。其中,山西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占全國同期木構建築的72.6%;寺廟、宮觀、殿、塔、樓、隘、台、壇、橋等各種類型,木、石、磚、銅、琉璃等用料結構,庑殿式、歇山式、懸山式、卷棚式、瓦檐、木桅等應有盡有。這些建築在分布與數量上以長治市、晉城市為冠;建築規模以大同市為首;時代上當數五台縣的南禅寺為最早。
  元、明、清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多達8917處。其中,元代木構建築,現存的近300處,最有名的有芮成永樂宮和洪洞廣勝寺。明清木結構建築資源中從北到南都有分布,最有名的包括:恆山懸空寺、五台山建築群、太原崇善寺、交城玄中寺、平遙雙林寺、萬榮飛雲樓、臨汾堯廟、解州關帝廟等。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裡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從起源上看,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因此被稱為永樂宮。
  廣勝寺:位於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的霍山南麓,霍泉發源於此地。在水神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是武廟之祖,也是中國最大的武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於火,經十余年始修復。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建於何時,至今尚難確考。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記:“中都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玄中寺:又名壁寺,位於山西交城縣城西北10公裡石壁山中,面積6,000 平方米。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27)興建。玄中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徒視玄中寺為祖庭。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裡的峨嵋塬頭上。這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二)古塔

  山西古建築品類中可以自成體系的還有古塔。從數量上講已發現各類塔585座。
  在各類古塔中,除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內的塔形石雕外,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話,重要的有:太原市天龍山童子寺燃燈塔(北齊)、五台縣佛光寺六角形祖師塔(北魏)、長子縣法興寺二層方形捨利塔(唐)、平順縣海會院明惠大師塔(唐)、運城市泛舟禅師塔(唐)、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木塔,遼)、靈邱縣覺山寺捨利塔(遼)、太原市開化寺連理塔(宋)、渾源縣圓覺寺塔(金)、洪洞縣廣勝寺飛虹琉璃塔(明)、五台山塔院寺白塔(明)、永濟縣普救寺莺莺塔(明)、太原市晉祠奉聖寺生生捨利塔(清),太原市永祚寺塔 (明)等。
  永祚寺: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雙塔寺。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建於明代,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塔八角十三層,總高47.31米。塔身主體牆磚砌,外表鑲飾五彩琉璃。塔身中空,內設“之”字形梯道,其設計技術在我國古塔中十分罕見。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的最高的重樓式純木結構木塔,也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高層木構建築。位於山西應縣城內佛宮寺內。塔總高67.31米。公元1056年(遼清寧二年)創建。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

  (三)石窟

  山西的石窟開鑿起於北朝,隋唐興盛,宋、元、明、清逐步衰退。目前山西境內有石窟300處,多為佛教內容,規模較大的有50多處,分屬北魏、唐、宋、元、明鑿建。主要的有: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等,此外還有有全國較為少見的道教內容石窟,如太原龍山石窟等。
  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是中原地區開發最早的一處大型石窟寺,東西綿延一公裡,現有53個在窟,1100多個小窟、小龛,5.1萬尊佛像,最大的高達17米。這些石雕是北魏時中國與外來雕刻藝術相結合的代表作。
  太原天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二十三公裡龍山之中,是我國稀有的道教石窟,由元代初葉著名道士宋德芳(字廣道、號披雲子)主持開鑿,明正德年間又鑿一窟,形成現在的規模。

  (四) 古代民居及其建築藝術特色

  山西古代的民居建築有著自身的文化背景,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源。其中,重要的民居建築資源有:丁村民居以及晉商大院建築等。
  襄汾丁村民居,是中國北方民居的代表作。一個村莊之內,集明、清民宅二十四處院落(建築已毀基址尚存者不計在內),基本上還是當時這個村莊的布局。在建築上,有四合院,也有一連幾進套院的,保存得都比較完整;正房有單層設前廊者,亦的二層樓閣;院門多在東南角,配房亦多為兩層,木雕、石雕都很精致。丁村民居是中國北方民居中突出的一例,為研究中國建築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屬於晉商大院建築資源的主要包括:

  (1)靈石王家大院。座落在山西靈石縣靜升鎮,是我國最大的民居古建築群,是晉商大院的典范。中國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在對王家大院進行考察研究後,他稱王家大院是"國寶、人類之寶、無價之寶"。
  (2)祁縣喬家大院。喬家大院是清代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建築面積為4042.4平方米,是一座集中體現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獨特風格的宏偉建築群體。
  從文化學的角度上分析,喬家大院的建築藝術中體現著以下的文化特色:
  一是建築裝飾上充分體現主人建立在儒家文化傳統基礎上的治家之道。
  二是建築技術上體現建築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
  三是建築布局上體現各建築要素的有機結合與整體聯系。
  (3)太谷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博物館),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裡的北汪村。 是明清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幢"壽"字型宅院,占地1萬平方米,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4)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5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3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240間。
  (5)常家大院。位於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辋村,距山西榆次17.5公裡。從布局上看,主體建築以雄渾方正的北式庭院為主體,每個正院均分內外兩進,外院南房倒座一律臨街,東側辟各式門樓。
  常家大院的建築特色主要體現在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每所方正院落的裡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結構的牌樓,飛檐斗拱小巧玲珑。
  第二,是院落之間與院落之後,大多建有花園、菜園,有小門與正院相通。
  第三,是在每個院落中觸目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和木構件上的彩繪藝術,別具風采。
  常家大院其磚雕藝術特色又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房脊的吻、獸和雕花護脊,造形優美,線條娴熟,刀法細膩,均為清代磚雕精品;
  二是照壁、花牆磚雕,既有傳統的“百壽圖”、“吉祥圖”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鳥獸和干、鮮果品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磚雕藝術;
  三是每排廂房“硬山牆”上端的“墀頭”或花,或鳥,或獸,或字,兩兩成對,卻很少雷同。
  四是現存的部分磚雕護欄,在貴和堂的樓層護欄上,全部由磚雕砌成,圖案由福、壽、喜、祿、祯、祥團花和八卦爐、懸壺、文房四寶等組成,欄柱、欄板渾然一體,猶如天然而成,絲毫不見砌縫。其壘砌藝術堪稱清代建築中的上乘工藝。

  (五)、古代戲台

  戲台,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娛樂性的建築也是古代戲曲發展的重在標志。古平陽地帶(今臨汾地區)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搖籃。宋、金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以後,演出形式即由地面登上戲台,距今已近千年之久,這在現存晉南萬榮、侯馬、稷山、襄汾、洪洞、臨汾和晉東南平順、沁縣等地的碑刻、遺跡、墓葬雕刻和文獻記載中都得到了證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