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長城遺址在陝西存1838公裡

長城遺址在陝西存1838公裡

日期:2016/12/14 11:06: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龍洲堡城牆上曾經挖開的水渠以及下邊現在的水渠和剛剛播種的農田

 

  長城穿越陝西5個市,最南延伸到東府的韓城。在全長1838公裡的長城遺址及周邊,大量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陝西偏北游的黃金資源。遺憾的是,這個黃金資源時常會遇到被破壞的事兒。而保護、開發和用好長城遺產,應成為沿線各市的共識。

 

  長城穿越陝西五個市

 

  歷史上的各類長城橫跨榆林、延安、銅川、渭南、韓城等五個市,現存長城1838公裡。

 

  在陝西現在的行政區域版圖中,歷史上的各類長城橫跨榆林、延安、銅川、渭南、韓城等五個市,現存長城1838公裡。其中,榆林由於地處陝西最北,是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邊疆地區,長城遺存尤為豐富,各類長城遺存總長約1600多公裡。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關於陝西省長城認定的批復》以及最新考古信息,陝西省至少17個縣、市、區分布有包括戰國、隋、明等歷史時期修築或使用的長城牆體及附屬設施。其中,戰國魏長城分布於富縣、黃陵縣、宜君縣、黃龍縣、韓城市、合陽縣、澄城縣、大荔縣、華陰市,牆體總長度約146.6公裡,烽火台1座,敵台4座,單體建築9座,相關遺存22座。秦昭王長城分布在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吳起、志丹等縣區,牆體全長459公裡,單體建築451座,關堡22座,相關遺存44處。隋長城分布於神木縣、靖邊縣、定邊縣,牆體總長19公裡,單體建築35座。

 

  而我們現在通常意義上所說並能明確辨認的明長城,在陝境內主要分布於榆林市的府谷縣、神木縣、榆陽區、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以及延安市的吳起縣境內,東與內蒙古准格爾旗長城相接,再向東隔黃河是山西明長城,西與寧夏明長城相接。牆體長1170公裡,單體建築1151座,關堡112座,相關遺存53處,是比較完整並能清晰地看到牆體、烽火台、營堡等遺跡的長城遺存。

 

  破壞的事兒時有發生

 

  鐵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長城保護的首要威脅。

 

  陝西省尤其是榆林市長城資源的豐富遺存,使得長城保護的難題凸顯,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背景下,鐵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長城保護的首要威脅。

 

  “今年規劃的榆林至靖邊一級公路與兩邊的明長城相交的地方就有四處之多,要求這類項目施工企業拿出相應的文物保護方案,進行實地評估是我們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榆林市文廣局文物保護科科長雷彥波說。

 

  多次進行過實地調研、考察、走訪的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從蒼,就陝西境內長城保護向陝西省政府提出過專門的建議。

 

  “由於長城遺存分布范圍廣、面積大,其保存狀況令人擔憂,來自於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長城的破壞是嚴重的。”趙從蒼教授在建議中還特別指出:“人為因素是長城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在進行基礎建設時,若與長城遺存沖突,直接將長城牆體破壞,比如公路、廣場的建設等;有的地方為了引資建廠,大規模破壞長城遺存搞區域開發;不少居民為了開墾田地,擴大種植面積,或修建生產路,將長城牆體鏟削破壞;或利用長城夯土的堅固性在牆體中掏挖窯洞,用於居住或圈養牲畜。這些對長城牆體破壞甚大!”

 

  記者多次實地走訪中,榆林長城遺跡在各個時期被破壞的境況幾乎隨處可見。4月6日,榆陽區明長城常樂堡營堡一側的牆體被當地村民用鏟車損毀,當文保員通知文管所執法人員前來時,城牆一部分已經被推毀;而常樂堡城堡內也修建起了一家較大的私人會所。位於靖邊縣龍洲鎮龍一村的龍洲堡遺址內,村民澆地的水渠和耕地就在城牆根下以及城堡內外。位於橫山縣波羅鎮雙河村的明長城東馬圈寨城,則被近年新建的墓地重重包圍。群眾普遍對於長城保護的意識比較淡薄。

 

  在城區,土地資源珍貴,在利益的驅使下,各類破壞長城遺跡和在長城保護范圍內違規修建的建築較多。由於地處榆林城郊地帶,從榆林鎮北台過榆溪河至榆林北收費站的一段明長城遺址附近,民居、養牛場、墳墓等散落在長城兩邊。榆林老城、定邊縣城是明長城的衛城或有長城過境,保護范圍較難劃定。

 

  省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長城遺跡全部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目前我省長城保護范圍尚未按照地方法規的形式正式公布。因此,在我省目前實施的各類項目中,存在大企業能管得住,市民、村民在長城遺跡附近建設、破壞難管的現狀,個別地區對長城保護意識薄弱、重視不足,長城破壞的事時有發生。

 

  陝西偏北游黃金資源

 

  坐擁豐富長城資源的榆林,也逐漸將目光聚集在各類長城資源上。

 

  在破壞長城現象層出不窮的境況下,對長城最好的保護可能就是開發利用,讓人們能夠看得見“實惠”。

 

  宜君是全省動作最早的縣域,對於戰國魏長城的保護和開發熱情超過了省內其他地方。宜君縣內遺存戰國魏長城遺址9594.5米,其中殘存2993.5米,由6段城牆、9處烽火台、1處城址組成。在宜君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宜君早在2014年、2015年就與中省市有關部門聯合舉辦了兩屆“宜君戰國魏長城保護研討會”,許多著名專家學者雲集宜君,研討學術,建言獻策,在宜君一度掀起了長城研究與保護的熱潮。3月29日,在榆林召開的全省長城保護工作會議上,宜君縣被安排作為全省長城保護先進典型在大會上發言。

 

  坐擁豐富長城資源的榆林,也逐漸將目光聚集在各類長城資源上。在今年榆林市的“兩會”上,民盟榆林市委以及何彥兵等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向榆林古城,撰寫了《關於加快復興榆林古城,精心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以及《關於加快榆林歷史文化步行街旅游開發利用的建議》等四個提案,以期盡快將榆林古城現有的“六樓騎街”旅游資源變現。

 

  對於榆林古城來說,山西平遙古城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盡管山西平遙縣如今也建起了煤化園區,但記者從平遙縣人事局一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旅游早已成為平遙的支柱產業,幾乎占到全縣收入的三分之二。長期關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建軍也感歎:“我們的榆林衛城過去在軍事等諸多等級上要比平遙古城高出好幾倍,但從完整性以及遺存各類古代建築的豐富性等角度來看,現在榆林衛城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存世價值卻遠不能和平遙古城相比。”

 

  榆林長城沿線正是榆林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富集的地帶。從神木紅鹼淖、高家堡、臨近的石峁遺址到榆林衛城、紅石峽、鎮北台等各類歷史、人文景點;從橫山無定河濕地、波羅古堡以及古堡內原橫山起義時的紅色革命舊址到靖邊統萬城、龍洲堡、龍洲丹霞地貌、定邊鹽湖、長城堡寨等景觀遺跡,各類自然和人文景觀共同構建起內涵豐富、景色各異的榆林長城沿線旅游帶。

 

  4月中旬,榆林市專門邀請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就榆林全境長城旅游資源進行調研、規劃,以期開發建設陝北長城沿線旅游廊道,開拓邊塞精品旅游線路,進一步優化完善我省全域旅游格局。

(來源:西部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