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上官婉兒墓志中也用“隨”

上官婉兒墓志中也用“隨”

日期:2016/12/14 12:27:3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備受關注的上官婉兒墓研究工作有了新進展,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最近公布了上官婉兒的墓志,上面近1000字,涵蓋了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信息。揚州曹莊發現的隋炀帝墓志中“隨”曾引起專家的爭議,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官婉兒的墓志中,也出現了“隨”字,為隋炀帝墓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由於上官婉兒的曾祖父上官弘和祖父上官儀與揚州有一段歷史淵源,上官婉兒也被視為“揚州美女”。

    發現

    上官婉兒墓志中也用“隨”

    2013年8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考古勘探中,發現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單室磚券墓,坐北朝南,水平全長36.5米,深10.1米。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組成。有關史料顯示,該墓墓主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唐代女詩人上官婉兒,葬於唐景雲元年(710年)8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最近公布了上官婉兒的墓志,上面近1000字,涵蓋了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官婉兒的墓志中,“曾祖弘,隨〔隋〕籐〔滕〕王府記室參軍”中的“隨”字,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使人不禁想到揚州曹莊隋炀帝墓中發現的墓志,因志文中有“隨”字而受到質疑。

    揚州曹莊隋炀帝墓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有專家學者認為,墓志銘中的“隨”字顯得有些可疑,楊忠當年被封為“隨國公”,所用的字確為“隨”字,但楊堅建國以後,覺得該字帶“辶”字偏旁不吉祥,故將國號改為“隋”字。至炀帝被殺,“隋”字已經使用40余年。

    針對這一疑問,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發掘領隊束家平解釋道,其實唐初這樣寫很正常,在一些碑帖上都會有出現,例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高宗書寫的《李衛公碑》等多處唐初重要碑銘,用的都是“隨”字。

    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铧認為,如今,唐代上官婉兒的墓志中也采用了“隨”字,說明在隋唐時期,“隨”與“隋”是通用的,也為隋炀帝的墓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疑問

    上官婉兒的墓志為什麼不提揚州

    根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上官婉兒的墓志序文用近一半的篇幅,敘述上官婉兒祖父三代的歷官,誇耀其事跡文采。還用大量篇幅和藝術化的語言敘述上官婉兒極力與韋後、安樂公主一黨劃清界限,甚至不惜“請飲鸩而死,幾至顛墜”,明確表明她的政治立場。結合史書記載:中宗駕崩後,婉兒與太平公主合謀,於遺制中引“相王旦參謀政事”,試圖牽制韋後。專家分析認為,上官婉兒在中宗朝後期與相王、太平公主屬於同一陣營,而非韋後一黨。

    一直致力於唐史研究的李豪查閱了最近公布的上官婉兒的墓志,發現上面近1000字,涵蓋了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信息,但是,讓人有些不解的是,既然墓志上提到了上官婉兒祖父三代的歷官,為何沒有提到當時他們在揚州的情況呢?

    對此,韋明铧分析,上官婉兒的墓志銘中,沒有提到她的祖父、父親在揚州的情況,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這是上官婉兒的墓志銘,沒有必要對她的先人作過多筆墨;第二,她的祖父、父親在揚州做的是前朝—隋朝的官,當時已是唐朝,從政治的因素出發也不宜深說。

    “鑒於上官婉兒的上代經歷過兩次滅門之禍,所以墓志銘不能不有所避諱。”韋明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是,《唐書》裡說上官儀的父親上官弘是"隋江都宮副監,因家於江都",是沒有問題的。”

    【延伸閱讀】

    上官家族的

    兩次滅門之禍

    按照上官的家世材料,上官婉兒的先人上官弘祖籍陝州,官隋朝北部郎中,江都宮總監,居於揚州。後來上官弘與次子同為隋朝陳稜所害。唯有上官儀,因聰穎機靈,逃入廟門,得高僧庇護幸存。

    上官儀是上官弘的長子,由隋入唐,貞觀初擢進士第,召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編撰《晉書》。唐太宗每屬文,必遣儀視稿。高宗時儀公任宰相、西台侍郎兼宏文館大學士。文學上,公創律詩“上官體”,著《西台文集》三十七卷。高宗時,因廢後事,結怨武後。麟德一年(664),公被許敬宗誣與廢太子李忠謀反。儀公與子庭芝等族人被害,藉沒其家,時儀公年62歲。此乃上官氏族史上第二次大劫難。到唐中宗李顯即位,上官儀家族得以平冤,追封儀公為中書令,楚國公。

    上官庭芝是上官儀的長子,這時早已是唐朝。高宗時,上官庭芝為周王府屬,秦州大都督,與父同罹難。中宗時,追封為天水郡公。他有一個兒子上官琨兒,與父同難;另外就是一個女兒上官婉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