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獲悉最新消息,日前,第二屆(2014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評選推介活動初評工作順利結束,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章丘興國寺修繕保護工程成為山東省唯一一項入圍終評的文物保護工程。
采取“四原”原則施工
興國寺位於章丘市曹范鎮葉亭山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有濟南地區最大的單體石佛造像,是濟南市乃至山東省現存年代最早、建築規格和文物價值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其建築本身所承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極為重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該組古建築群曾長年被當地村委會作為小學校捨、倉庫等使用,因一直缺乏維護,損壞日益嚴重。2007年濟南市文化局申請專項資金,搭設了大殿防護大棚,有效地防止了大殿繼續損毀和坍塌。為使其得到有效保護,濟南市文化、文物部門又積極籌措資金並組織實施了興國寺修繕保護工程。
市考古研究所有關人員介紹,該工程於2010年10月8日正式開工,在設計、招標、施工、監理等方面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實施,2013年9月通過山東省文物局竣工驗收。工程嚴格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四原”原則進行施工,在保證建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運用原構件、原材料,既充分尊重傳統施工工藝,又合理運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極好地解決了建築物存在的各種病害及安全隱患,真實再現了建築物承載的各時代的歷史信息。
四大特點讓建築既保留原貌又“煥然一新”
為什麼此次維修工程能入圍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終評呢?據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介紹,此工程主要有4個特點值得關注。第一,此次維修工程並沒有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在支頂、臨時加固方面采取了特殊的方式避免了更換大梁、柱子時需局部落架的做法,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在舊材料的使用方面,瓦、磚、梁架、斗栱等,經過研究論證沒有問題的繼續使用。對於破損嚴重的瓦件,尤其是勾頭和滴水,通過翻模進行了原樣復制,從而達到與以前構件樣式的一致。
興國寺所有建築的牆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化。尤以幾個建築的山牆風化嚴重。另外,大殿後牆門西側的部分牆體為後來補砌,所用砌築材料為磚石混雜,整體效果不統一。東旁門西山牆由於受到了外力的碰撞向外發生了一定的傾斜。針對這些現象,考古人員分別進行了針對性的處理。“對於風化嚴重的牆面,我們使用了跟牆體原有磚塊相近的舊磚進行了修復,並且在修復過程中,特別注意兩種磚塊之間風格的接近,待修復完成時,對整個牆面再進行特殊的處理,達到了整體效果的統一。對於大殿後牆後補砌的部分,我們選擇使用與原牆面有明顯區別的舊磚來進重新砌築,以區別開哪是原牆體,哪是後砌牆體,也是一種現代文物修繕理念的體現。對於向外傾斜的牆體,利用千斤頂及槓桿原理進行扶正處理。”李銘介紹。
“興國寺所有的油作均嚴格按照傳統工藝進行,從而保證了它色彩的純正和保存年限的長久。對梁架彩繪,我們采取了少擾動、保持原貌的處理方法。在更換新椽時,按照原有木椽彩繪的式樣均作了彩繪,突出了其建築本身和時代的特點。興國寺大殿編竹造栱眼壁上存有不少的精美壁畫,為了不讓壁畫在施工中遭到破壞,同時也是為了對壁畫進行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專業技術人員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對其進行了加固、截取、存放和復原,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李銘說這是第三個特點。
最後一個特點是為了對興國寺大殿外槽牆體內部檐柱的保存情況進行檢驗,考古人員沿檐柱都進行了局部牆體的解剖。經解剖發現興國寺大殿的檐柱原是使用了外形沒有處理過的棗木,每個直徑多達四五十厘米,保存良好,可以繼續使用。在維修過程中對於一些重要的建築部位及能反映建築時代特征的重要歷史信息等考古人員都進行了重點保留和處理。在對大殿室內地面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兩個時期的地面,上層為上世紀50年代的土坯地面,下層為青方磚地面。同時在大殿內牆的東、西、北三面發現了原供奉神像的神台,這一發現對於提升興國寺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次工程一並進行了恢復。興國寺整體面貌既保持了原始風格,同時又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
可前往中國文物報官方微博投票支持
李銘說,興國寺保存至今已歷經1000多年的時間,它承載了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對研究濟南古代行政區域的發展和變遷,濟南地區的佛教發展和歷史的演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次修繕保護工程是我市近年來所進行的一項最重要的文物保護工程之一,對於濟南市、山東省乃至全國的文物保護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在對處理保護建築不同時期的歷史信息,建築材料的使用和施工技藝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是開展文物建築保護和設計的重要參考資料。
考古人員也想通過記者拜托對濟南歷史、考古等工作感興趣的人們,為使章丘興國寺修繕保護工程能順利進入全國前十佳,還請廣大市民登錄中國文物報官方微博(http://vote.weibo.com/poll/136144878)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工程進行投票(截止時間2015年10月20日24:00),支持我市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