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古縣衙
日期:2016/12/16 19:20:4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浮梁古縣衙
浮梁古縣衙為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縣衙,也是全國僅存的幾處古縣衙之一, 1987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東側按察院配套,可全面反映封建社會統治體制。
唐朝元和 11年(公元816年),因水災,遷浮梁縣城於現在浮梁舊城處,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至民國四年,長達1100余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浮梁以瓷茶互利、農工商並舉的經濟格局在各個時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多次被欽點為五品縣衙,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為上邑(即五品官銜);縣衙內存有一塊乾隆33年的“奉旨碑”--- “特調浮梁正堂加五級”;明間背檀坊下書有“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權知浮梁事張,毛公建” ,欽賜五品,為中國品位最高的縣衙.
歷史文化長廊以貼地文化瓷磚展示千余年來浮梁的典故、歷史和相關事跡,充分展示浮梁文化的發展歷程,突出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以多個板塊表現浮梁瓷、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由古代文化走向現代文化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在這裡既可以享受茶文化的熏陶,也感受瓷藝術的豐富。兩邊鋪築雨花石健康道,以精湛的陶瓷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園林景觀構成了世界獨特的風景線。
巍峨聳立的宋代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 1959年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塔共七層,從地坪至復盆頂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磚實砌,每層均用青磚疊砌出外挑平台,不設鉤欄。
紅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築外貌和藝術造型的時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國古塔特殊風格和江南建築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歷史的見證。“西塔夕照”為古代昌江著名風景之一,若春和景明或秋高氣爽,則有“文照勝朝晖,紫煙連霄漢”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