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江南第一古縣城”慈城長達4公裡的城牆

“江南第一古縣城”慈城長達4公裡的城牆

日期:2016/12/15 15:13:58      編輯:古代建築

城牆基石

  “江南第一古縣城”慈城,歷史上曾經有一圈長達4公裡的城牆。這幾年,隨著慈城旅游開發力度的加大,恢復這一老城牆成了決策者的共識。這其中,就包括古城牆中規模最大的城門——大東門。近日,市文保所剛剛完成的慈城大東門區域考古發掘工作,為慈城有關方面重修大東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昨天,記者前往慈城東門村水門下附近的考古發掘工地實地采訪。

  城牆寬達7米

  水門下橋附近一塊菜地上,150平方米的范圍內,11座探坑沿著河邊一字排開,分布在被當地人稱為“前進橋”的兩側。從2010年11月初開始的這項考古發掘,先後發掘出了大東門的城牆、水門和甕城及古橋、古道遺跡。

  “這條河就是古代慈城城牆外側的護城河。”負責此次考古項目的市文保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英魁告訴記者,“盡管只是揭示了一部分,但這次考古發掘出來的大東門風貌,與1937年的慈城地圖完全一致,讓我很震驚!”

  讓李英魁震驚的,還有大東門的規模。橋右側的第一個探坑裡,有一塊長、寬各約1.1米的石板,石板上面有一條寬約40厘米的槽痕,石板邊上有兩排用於加固的圓形木樁遺址,“這是城牆最下面的基石,槽痕位置上則砌石牆。”李英魁介紹,大東門的城牆寬度達7米,兩側砌石牆,中間用夯土填實。

  水門、甕城一應俱全

  在第一個探坑邊上,一條寬約3.6米的小水道遺跡從護城河斜斜地穿越城牆遺址。“這就是古代人說的水門。”李英魁介紹,水門的作用是溝通城裡城外的水上運輸,也方便城裡人取水,“水門下,原來有調節水位的石閘,上面則是兩扇門。”

  水門靠河的地方,現在有一座清代光緒年間的石橋“福星橋”。橋的一側,考古專家清理出了寬1.4米的明代下河石台階,另一側發掘出了一座寬約2.8米的明代古橋遺址,離水面兩米的橋墩、上橋的數級台階均保持原樣。

  古代城市有三大防御設施——護城河、碟樓和甕城。甕城是建於城門外側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用於御敵。此次考古發掘也同時揭開了大東門甕城的風貌,“其內徑有18米,從城牆到城門的直線距離大概有35米。”專家稱,現在的前進橋其實就在原來的甕城之中。

  在前進橋另一側的一個探坑裡,專家們還發現了一段從甕城內側上東門城樓的台階。

  慈城考古還將繼續

  “此次發掘,對研究中國明代縣級建制城牆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據李英魁介紹,從明代開始,城市與廟宇建設均形成了嚴格的一套規定,有著“三縱六橫”格局的慈城,其布局與古城西安幾乎一模一樣。

  據悉,此次大東門考古發掘也是慈城有關部門為恢復古城原貌而進行的第三次考古發掘。2007年和2009年,慈城委托市文保所先後進行了太陽殿路、安定橋和小東門的考古發掘,並已根據考古發掘的成果恢復了它們的原貌。下一步,考古發掘將向水門南邊繼續進行,慈城城牆的古貌或將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延伸閱讀

  慈城古城牆,為抗倭而建因抗日而毀

  據《慈城縣志》記載,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慈城,在明代才有了整體完備的城牆。因為慈城地理位置瀕海,嘉靖年間頻遭倭寇侵犯,由慈城籍工部尚書趙文華提議築城並為督工,兵部侍郎副都御史胡宗憲為總督,於1556年始建城垣。城圍564丈,高2丈、寬2丈4尺。城上有雉堞2616個,敵樓28個,警鋪27個,並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又設東西兩個水門,以通船只、潮汐。並在清朝順治十五年大修,規模擴大,城圍達1643丈(約合5公裡),又增開小東門、小西門,連同天啟年間增開的小北門,全城共有7個城門。此後雍正、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皆有整修。

  慈城的古城牆一直延續了將近400年。直到1938年,出於防止日軍飛機轟炸,便於疏散百姓的目的才將城門拆除,1949年後城牆陸續拆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