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仿古建築”的行政病在大學蔓延
日期:2016/12/14 11:29: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日,“武漢一高校在校園內修長城”的帖子在網絡上瘋傳,帖子中附帶了長城的相關照片,不少網友表示震驚甚至質疑校方炒作。記者前往帖子中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調查,發現校園內確實修有“長城”造型景觀建築。校方稱建校園長城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學校還建有錢學森廣場、紀念館、錢學森塑像等特色建築,並放置有“東風二號甲”導彈模型、東風二號導彈燃料加注車模型、錢學森居所警衛崗等建築。(4月16日《長江商報》)
大學校園,掀起大建“仿古建築”,與一些地方政府傾其財力大建“返古”“仿古”建築如出一轍,實在讓人愕然。然而,地方政府的做法是想以其探尋他們當地的歷史,還原一個時期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痕跡。而一所本著實事求是、教書育人的大學,這種“返古”情結,不正是“仿古建築”的行政病在大學蔓延嗎?
何況,不論一個地方政府,還是一所大學,對“返古”“仿古”建築的激情不論多麼高漲,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燒錢的做派罷了。對於歷史本身,不是敬畏,而是誤讀。因為,這種“仿古”手法,永遠不可避免的問題是,難以遮掩和避免現代化人造景觀的痕跡,無異於作假和作秀。後人能否認可,又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維修,後續資金哪裡來,這一個個疑問,“仿古建築”的校方又將給予何解。
歷史不能倒流,歷史遺址是歷史的注腳,像歷史一樣,同樣不具有“返古”屬性。這不,一所大學校園大建所謂的歷史遺址,如此還原歷史遺址,實則與現實甚至與歷史相悖,是典型的“人造歷史”,或將與一所大學自身的文化內涵相去甚遠,給人的印象和感覺,顯得異常蹩腳和不真實。尊重歷史遺址,就是尊重人類自己。嚴格地講,歷史遺跡沒有歸屬,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其自身蘊含地域特色,是文化和文明的化身,俨然屬於人們熟知的文化和藝術符號。不論哪裡,保護歷史遺址,弘揚歷史文化,理應成為當地應有的責任和擔當。而一所大學校園,斥資興建“校園長城”,營造所謂的校園文化,講得嚴肅一點,如同一葉浮萍,無根無基,終將不牢固。
祿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