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筆”雙塔

“文筆”雙塔

日期:2016/12/14 11:28: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蘇州古舊書店裡,看到王稼句老師贈給陸文夫先生的一套詩集,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我深以陸先生在世的時候,未能拜會他老人家為憾事。陸先生去世那時候,我從徐州到蘇州工作剛滿三年。
  
    對於滾繡坊青石弄5號,陸文夫先生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我也始終保留一份敬畏感。有時候經過那裡,會停下來,就在外面愣怔一小會兒,但不會走進去。雖然,我也曾在《蘇州雜志》上發過幾篇文章,但是,迄今為止,我都沒有走進編輯部的大門,像怕是驚擾了陸先生的清夢一樣。我也問過自己這是為什麼,好像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或許,這就是文化旁逸斜出的魔力。
  
    姑且不說他的小說,就說說《蘇州雜志》吧。據說有的人,從創刊號至今,期期不落,出一期,收藏一本。我想,這足以見得雜志的品位,亦可識見這本雜志創辦者的眼界了。
  
    青石弄5號,還是葉聖陶先生的故居。蘇州園林甲天下,葉老的《蘇州園林》,就是教科書上的“蘇州園林”。
  
    在滾繡坊對過的十全街,李根源先生的蘇州故居阙園就在今天的蘇州飯店內。李根源先生是雲南騰沖人,但與蘇州緣分不淺,在十全街定居達二十年之久。他是朱德的老師,曾任北洋政府代總理,因為憤慨曹锟“賄選”而退隱蘇州。他的母親阙太夫人,病逝後就安葬在蘇州小王山。李根源先生在蘇期間,親赴西山實地考察,駕著梯子把虎丘的石刻、碑刻全部拓印,給後人留下詳實的《吳郡西山訪古記》和《虎丘金石經眼錄》,並且參編民國《吳縣志》。抗戰前後,李根源先生“披麻送國殇”,建“英雄冢”,義葬淞滬會戰以及抗戰爆發後陣亡烈士1300余名。1965年,李根源先生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遺願,魂歸蘇州,與母親葬在一起。
  
    順著十全街向西,走不多遠有座烏鵲橋。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橋上的隸書題額,還是蔣吟秋先生的墨寶。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文,也是出自他的手筆。蔣吟秋先生曾擔任民國江蘇省立第二圖書館(也稱之為省立蘇州圖書館)館長。抗戰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把蘇州圖書館的一批精品藏書偷偷運到東、西山,使得一批善本圖書得以完好保存。他的故居在平橋直街,晚年遂自號平橋居士。
  
    從平橋直街穿過十梓街,經過五卅路至體育場路,就到了章太炎先生的故居。章太炎先生是國學大師,晚年在蘇州成立國學會,聚徒講學。他素有“瘋子”之稱,與南社朱梁任等人交好。1903年章太炎先生因鄒容《革命軍》引發“蘇報案”系獄,朱梁任經常去監獄探視。
  
    雙塔街道轄區的南社名人也不少,李根源是,周瘦鵑也是。
  
    周瘦鵑的紫蘭小築在鳳凰街北王長河頭,他不僅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曾主編《禮拜六》《紫羅蘭》,編輯《申報》副刊,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他譯著的《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曾受到魯迅的充分首肯,認為“足為近來譯事之光”。因一生癡戀的女友英文名字叫紫羅蘭,紫羅蘭便成為周瘦鵑的愛情象征。他建紫蘭小築,案頭長供紫羅蘭花,辦《紫羅蘭》雜志,甚至用紫羅蘭色墨水寫文章。他創作了大量的哀情小說,以致朋友都不忍卒讀:“彌天際地只情字,如此鐘情世所稀。我怪周郎一支筆,如何只會寫相思。”
  
    如果問為何眾多名人鐘情雙塔?定慧寺高高矗立的“文筆雙塔”或許就是最好的诠釋。套用陸文夫先生一句話,“文筆”雙塔宜人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