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奇人蔣寒秋拯救古建百棟創民俗宮殿的夢

奇人蔣寒秋拯救古建百棟創民俗宮殿的夢

日期:2016/12/14 11:27: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中山市阜沙鎮這座小城中,隱藏著幾座明清徽式建築“寒秋博物館”。這間博物館原本是一座清代大戲院,長約70米,寬約25米,包括前後三重院廳、左右兩層廂房,房間多達80間,堪稱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徽派木質大戲院。

    據了解,這座巨大的戲院並不是中山本地的,而是從千裡之外的江西婺源遷來的。寒秋博物館的主人蔣寒秋說,2008年時他去江西,偶然見到這座清康熙年間的大戲院。他說:“當時戲院被拆散在荒草中,我對收藏古建築一直很喜歡,所以就花錢買了下來,修復了幾年後,搬到了中山。”據了解,此後幾年,蔣寒秋雇專業老工匠搬遷、復建、裝修,以及協商用地,總耗資約2500萬元。

    其實,這座清代戲院僅僅是蔣寒秋收藏百棟創明宮的明清古建築之一。他的夢想,是要拯救這些明清建築,以及他收藏的其他民俗物件,建立起中國民俗宮殿。為此,蔣寒秋已經放下幾間公司的經營工作,全心投入他所鐘愛的收藏事業。

    奇人蔣寒秋

    “寒秋博物館”,書法家林墉以其主人蔣寒秋的名字命名。蔣寒秋是一個地道的湖南農家子弟,受家族文化影響,他從小熱愛傳統文化,喜歡收藏老東西,因為彼時家境貧寒,收藏也很有限。

    1994年,蔣寒秋開始在寧波、肇慶、深圳、中山等地的打工生涯。“剛開始打工時,每天工資8塊錢,加一小時班8毛錢,為糊家養口我一個月的加班費都有100多塊錢。”因為表現突出,蔣寒秋被調往公司核心的設計模具部從事雕刻技術,“到1996年底,我就能拿到20萬元的年薪了”。後來,蔣寒秋被行業誠邀來到廣東中山開發技術合並,並開起了塑膠廠、雕刻廠、家具廠,並經營賓館等生意。

    蔣寒秋說,因為這些年做生意,走南闖北,看到很多美麗的古建築逐漸腐爛,或拆毀,非常痛心。“我只要有經濟能力,就盡量多收購點,能保護多少算多少。”蔣寒秋的收藏沒有“條條框框”。在寒秋博物館參觀時看到,糧票、報紙、瓷器,電話、家具、刀劍兵器、銅器等等,均存放在“寒秋博物館”,尤其是那上萬件的紅色經典圖片堪稱行業之最。

    “這只是九牛一毛,因安全問題我真正好的東西都沒有放在這裡呢。”蔣寒秋不無自豪地說,他收藏的民俗物件不計其數,其中徽式建築風格的明清古宅就已達56棟。“這些古宅有的在中山,大部分在江西工地,我希望能建造起一座民俗宮殿。”

    蔣寒秋拿出來他已收購編訂的中山市寒秋博物館56棟古建總匯。在這本書的名錄中,新華網看到了清朝大戲院、蔣家大院、得樓、清會館、金老宅院等等,多是明清時代的建築,每一棟古建築都在講述一個家族故事,一段歷史。

    2007年,在沒有得到有關方面支持下,蔣寒秋在中山市阜沙鎮買下了幾畝地,建起了私人所有的“寒秋博物館”,同時又租下旁邊一片魚塘、菜地,復建了清朝大戲院。博物館並未開業、數量龐大的各級領導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前往參觀,對“寒秋博物館”是贊譽有加。

    後來,“寒秋博物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更被評為“廣東省10大民間收藏館”。由此,蔣寒秋逐步實從一名普通商人成為一位氣質儒雅的民間企業家、實力超群的收藏界“黑馬”。

    亟待輸血的“寒秋博物館”

    蔣寒秋的兒子蔣兢在大學畢業後,開始協助父親管理博物館的工作。“父親從2007年開始專注博物館之後,對企業經營就沒有花什麼精力了,大多數都在文物收藏上。”蔣兢說,家裡的企業都是其哥哥蔣業和他人在幫忙或股份經營。

    在博物館經營方面,蔣寒秋曾經准備向每位游客收取30塊錢門票,“我看有些游客,大老遠跑過來就為了看一看,索性就把門票免了。”蔣寒秋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衍生出來的一些產品和企業,一直缺少自我造血的能力,他不希望做個“貧窮的收藏者”。但現實的情況是,寒秋博物館無法盈利,需要蔣寒秋的其他產業輸血才能堅持下來。

    “我共同收購了56棟明清古建築,欠了一點錢,但日常維護這些古建築,確實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很好。”蔣寒秋說,博物館正門口前的30平方米土地是租的,但對方現在要求收回去。“土地是他的,他要收回去我肯定守信用,要還給他。”他說:“清朝大戲院所在的土地也是租的,租期10年,現在只留給我六七年時間,希望在這段時間裡完成搬遷中國民俗宮殿的夢。”

    據蔣寒秋透露,目前來自多省份的領導和企業家表達了意願,希望與寒秋博物館合作,蔣寒秋也在考察對方。“我願意做煤炭裡的金子,要不就呆在這裡,一旦踏出就要做一件震撼中國的:民俗宮殿。”(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