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新雕塑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故宮新雕塑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日期:2016/12/14 11:12: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故宮10月新開放的區域中,壽康宮因為電視劇《甄嬛傳》的熱播引得眾人紛紛實地探訪。看過壽康宮,您就可以移步隔壁的慈寧宮看一看了。慈寧宮和壽康宮一樣,舊日都是太後居所,今日同為新開展館,壽康宮重在還原歷史原貌,讓觀眾身臨其境,慈寧宮則另辟蹊徑,經過設計師的巧思,成為融古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於一身的新雕塑館。   攝影:任超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作為一座集珍品之大成的古代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古代雕塑文物品種齊全、工藝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經過重新設計、修繕完成後的慈寧宮區域辟為雕塑展館,根據藏品類型和建築格局置4個主題展覽,展出約400件雕塑文物,重點展示佛像、陶俑、陵墓雕刻等文物精品,年代跨度從戰國跨越到清朝,使參觀者對中國古代雕塑的發展歷程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主殿慈寧宮為精品陳列室,展出包括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禅像在內的40多件難得一見的珍品。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三尊大像之一,原位於神武門西側城牆下。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造像進入慈寧宮之前,工作人員做最後的清理。

  尤其是中間的三尊大體量北朝造像,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進行呈現。話說把他們請進慈寧宮,頗費周折,各部門通力合作,小心翼翼,足足花了一周的時間。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慈寧宮西庑為古代陶俑陳列室,展品年代起自西漢,止於明朝,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陶俑為主。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古代佛像陳列一室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大佛堂西庑為畫像石與畫像磚陳列室,展品包括石像生、畫像石、畫像磚、磚雕等。畫像石與畫像磚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題材包括耕種、狩獵、戰爭、車馬出行、庖廚、宴樂、帝王將相、聖賢隱士、列女孝子、仙神異獸、建築物、天體、自然景物、裝飾圖案等。慈寧宮東庑為曲陽佛教造像陳列室,曲陽造像以質地潔白、雕刻精美、多具發願文等特點成為河北地區佛像的代表,堪稱中國重要的佛教寺院考古發現之一。大佛堂明間及東暖閣為古代佛教造像陳列室,展示不同質地的古代佛教造像,有銅、泥、瓷、石、木、夾纻多種,展品年代始自十六國時期,止於清朝,近期即將開放。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參觀完慈寧宮,您可以順道去慈寧宮對面的慈寧宮花園一觀。這裡原為明清兩朝太後、太妃們游玩、禮佛、祭祀先皇之所,現存鹹若館、寶相樓等九座建築,鹹若館目前已對外開放。

背後的故事

撰文:華胥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奉先殿
    這次慈寧宮雕塑館的開放距離故宮上一次的設立開放,已經過去50多年了。1958年,位於紫禁城東路的奉先殿被辟為雕塑館開展,主要展品包括商周時期的銅、石獸形雕像、長沙出土的戰國彩繪木俑,兩漢畜禽陶俑和各種題材的畫像石、曲陽修德寺等地出土的北朝造像、洞庭東山紫金庵宋代泥塑羅漢像、可與居庸關浮雕天王像媲美的元代道教浮雕神將像、明代何朝宗達摩像為代表的德化窯瓷塑,以及清代泥人張泥塑精品,珍品荟萃。除原作真品,雕塑館也展示了西漢霍去病墓大型石刻的復制品,從雲岡、龍門、麥積山等處石窟精心翻制的代表性佛教造像,作為必要補充,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源流進行了概括而全面的展現。     然而好景不長。文革開始,權勢爭奪,群氓鼓噪,革命“戰火”也燒進故宮。陳列“封建糟粕”的奉先殿雕塑館首當其沖,高至殿頂的龍門石窟奉先寺菩薩像等原作翻制品被通通砸爛,令人痛惜。所幸局勢尚未完全失控,院內“革命群眾”雖有派系斗爭,但理智尚存,保護文物的固有觀念使雕塑館中的文物原件得以收回庫房保存。這一存,就是半個世紀。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收租院》群雕
    歷史文物被“革命群眾”掃地出門,表現階級斗爭、滿足形勢需要的大型群雕《收租院》進京展覽後,入駐奉先殿長達數年。不少老故宮人對此記憶猶新。當《收租院》終於退出博物院,成為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被占據多年的雕塑館奉先殿也在1980年代改作鐘表館開放至今。故宮所藏種類繁多的歷代雕塑作品,只能通過歷年舉辦的齋宮隋唐陶俑展、保和殿西庑天府永藏展等專題展覽零星露面。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大佛堂舊影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鎏金銅觀音像,原屬慈寧宮大佛堂,現藏洛陽博物館

故宮雕塑展館,就在“嬛嬛家”隔壁
金漆夾纻十八羅漢像,原位於慈寧宮大佛堂,現藏洛陽白馬寺。
    時間再退回到1960年代末,與各地名勝古跡橫遭踐踏損毀的慘況相比,相繼而來的駐軍和封閉指令,為故宮擋住了蜂擁而至、各有打算的各路革文化命者,使紫禁城古建和眾多文物藏品安然度過特殊時期。但生殺予奪的上峰指令,既可令文物安全無憂,也可使不宜也不該移動的宮中陳設乾坤大變。為回應當年最重要的坐上賓——西哈努克親王赴白馬寺禮佛之請,慈寧宮大佛堂內的整堂元代脫胎漆像和家具陳設被全部運往洛陽“救急”——因為白馬寺的造像、陳設早已被“革命群眾”搗毀,無法面對貴賓。最終,西哈努克並未前往洛陽,沒能為鞏固國際友誼發揮作用的慈寧宮文物卻一去不返。造像被留在白馬寺,家具陳設等諸多文物被洛陽數家文物機構分而占之。“文革”後,故宮博物院屢次請示,幾經協調,甚至中央領導都作出批示,慈寧宮文物卻至今未能歸來。     在原有陳設無法回歸、最有價值的原狀陳列無法恢復的當下,這裡便成為千呼萬喚的新雕塑館館址。眾多在庫房沉睡多年的歷代雕塑精品終於在這裡重回觀眾的視線。

     (來源:華夏地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