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隆安大龍潭遺址發現新石器晚期大型石鏟祭祀場
日期:2016/12/14 11:28: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大龍潭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東北約1.5公裡的大龍潭附近,遺址所處位置平整開闊,周邊為石灰巖峰叢地貌,多低矮平緩的坡崗,間有較為開闊的平地。右江自北向南從遺址東面流過,遺址就位於右江西岸的台地上,高出水面約20米。遺址於上世紀7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通過試掘,證實是一處范圍較大、遺物較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79年正式發掘了820平方米,出土石鏟等遺物230余件。因其遺跡遺物豐富,且極富地域特色,學術界將廣泛分布於桂南地區,以雙肩石鏟為主要遺物的諸考古學遺存命名為大龍潭文化。 2014年3月至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聯合隆安縣文物管理所對大龍潭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本次發掘地點位於遺址東北部,東面靠近右江,西北與一座當地稱之為石人山的石灰巖山相鄰,北面與1979年的發掘位置相接,南面為大片較為平緩的耕地。根據地形地貌的自然分割將遺址分為兩個發掘區。第I發掘區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第II發掘區發掘面積1150平方米。
主要發現均集中在第I發掘區,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灰坑9個、石鏟埋藏坑15個、大型石鏟祭祀遺存1處,出土標本300余件,另外還發現數千件石鏟殘片。第II發掘區由於地勢較低,坡度較陡,受右江及長期地表水沖刷,文化層已被沖刷殆盡,遺跡遺物發現較少。
遺址一共有4層堆積,總厚度0.7米左右,除耕土層第①層外,其余各層均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各層出土遺物差別不大。第②層為灰褐色沙土,土質疏松,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及碳粒。該層堆積由東向西逐漸變厚,本次發掘發現的主要遺跡均發現於該層下,另外該層內還出土了大量的石鏟及其殘片,在第I發掘區南部還發現一處大型石鏟祭祀遺存;第③層為黃褐色沙粘土,土質致密,較純淨,局部偶見紅燒土顆粒,該層出土器物較少,有零星砍砸器、砺石、石核出土,石鏟亦只有零星發現;第④層為黃褐色粘土,土質致密,較純淨。該層主要分布於I區北部,偶見零星石鏟及其殘片。
遺跡主要有石鏟祭祀坑、灰坑和石鏟祭祀遺存三種,均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石鏟祭祀坑共15個,主要分布於第I發掘區北部,相互之間距離較近,除個別祭祀坑外,其余均開口於②層下,形狀有橢圓形、不規則形、長方形和圓形幾種。坑一般較小較淺,坑徑多在0.5米左右、深度以0.12至0.3米為多,也有個別直徑接近4米、深度超過10米的;坑內大部分有意識安放完整的石鏟,石鏟數量1至30余件不等,放置方式也較為多樣,有平疊放置、側豎放置、刃部朝上直立放置、石鏟貼邊放置及不規律散亂放置幾種。大部分石鏟均置於坑底,也有部分坑底和坑壁均放置有石鏟的,直立放置的石鏟均采用刃部朝上,柄端朝下的方式安放。坑內填土多較純淨,多數坑內除放置完整的石鏟外並無其它遺物,部分坑內除有意識安放完整石鏟外還填充大量的石鏟殘片,最多的一個坑內填充石鏟殘片達856件。還有的祭祀坑雖未放置完整的石鏟,但有意識用大片的石鏟殘片對坑壁進行鑲砌。
灰坑共發現9個,均屬新石器晚期。除H2開口於①層下,H9開口於③層下外,其余均開口於②層下。分布相對零散,灰坑特征不甚明顯,填土以淤沙為主,相對較純淨,除H2發現3片陶片外,大多不見遺物出土。形狀有橢圓形、不規則形、長方形和圓形等。
石鏟祭祀遺存共發現1處,位於第Ⅰ發掘區南部,分布范圍約80平方米左右。石鏟多於耕土層下,埋於第②層內,共發現石鏟113件。石鏟以扁薄的頁巖或板巖制作,大部分制作規整,也有少部分僅做簡單加工,但無論是精細加工還是簡單打制的石鏟,刃部均較厚鈍,未開刃,表明這類器物並不是作為生產生活用具使用的。在這些石鏟中,除一些倒臥的石鏟無法做出具體判斷外,其余石鏟均為直立或側豎放置,顯然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石鏟大小不一,器型較為豐富,大致有束腰、直腰、帶袖幾種型制。除一些體型稍大的石鏟多采用側豎放置外,大部分石鏟均為刃部朝上、柄端朝下直立放置;在直立放置的石鏟中,鏟面大多朝向東北,且略向東北傾斜,具有相對明確的指向。石鏟大多以個體的形式單獨存在,但也有幾件並疊於一起的,這類石鏟多采用兩件未經磨制的石鏟中間夾一塊磨制較為精美的石鏟的形式直立或側豎放置。總體看,石鏟與石鏟之間整體排列組合相對凌亂,無法看出整體性規律,但局部的排列仍可看出存在明顯的分組。由於石鏟埋藏較淺,加之石鏟所處地層為較為均質的沙土,因此石鏟的埋放方式不太容易確定。從發掘過程看,大部分石鏟在去除表土後便暴露出刃部,但在隨後的清理過程中,雖經反復多次確認,仍未能找出明顯的埋放痕跡,但通過系統的觀察思考,傾向於認為這些石鏟是通過單個挖坑埋放的,只不過因所掘的坑太小太淺,對石鏟所在地層擾動較少,故在實際清理過程中不易確認而已。
遺物以石鏟為主,共出土石鏟標本三百余件,殘片達數千片之多,另有零星陶片、石餅、砍砸器、石锛、砺石等出土。石鏟以頁巖為主,有部分泥巖,質地均較軟。體型大小不一,大者長43厘米,重6.5公斤,小者長僅3.6厘米,重24克,均未開刃,顯然不是作為生產生活工具使用的。石鏟加工程度不一,有的制作精美,有的僅做初步打磨,整體特征均為短柄、平肩或斜肩、束腰或直腰、圓弧或尖圓弧刃。根據器型特征大致可分為有袖和無袖兩大類,以無袖者居多;其中有袖石鏟體型一般較大,制作較為精美,有單肩和重肩之分;無袖石鏟占比較多,肩部有平肩、斜肩之分(斜向上和斜向下)和重肩之分,腰和刃之間有分段和不分段兩種,以分段者居多;分段者一般自肩以下斜收後向下外張與刃部相連,不分段者自肩以下逐漸內收成刃。除石鏟外,雙肩石斧或石锛也有零星發現,此類石器器型相對較小,磨制均較精細。陶片僅發現3片,均為夾砂紅褐陶,紋飾為粗繩紋。
以大龍潭遺址為代表的桂南大石鏟遺存代表了廣西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種史前文化,該類遺址主要位於靠近江河湖泊的低矮坡岸上,以廣西南部地區的左右江及邕江交匯地帶分布最為密集,在鄰近的廣東西部、海南及越南的廣寧省也有發現。這類遺存以發現大量稜角分明、制作對稱規整的鏟狀石器而聞名,因其獨特的器物形態及埋藏特征,從發現之初便廣受學術界的關注。這類遺存已經被普遍認為與祭祀有關,本次發掘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認識。首先,大龍潭遺址文化層堆積不明顯, 遺跡種類較為單一,基本不見與人類日常生活相關的居址類遺存;其次,出土遺物主要以石鏟為主,基本不見其他生產、生活資料;再次,石鏟大多采用硬度較小、質地較軟的頁巖制作,其硬度和易破損程度均不適合作為生產工具使用,且多數石鏟形制特殊、線條優美對稱、磨制精細,明顯脫離了現實中生活中生產活動功能的需要;最後,這些石鏟或放置於坑內,或集中放置於一起,其擺放形態多為刃部朝上,面朝東北且略向東北傾斜,表明這是一種強烈意識指導下的有意識行為,應該與某種原始祭祀活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