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與農學專家共話小米起源與發展
日期:2016/12/14 11:20: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為深入推動小米起源、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等方面的研究,促進小米產業的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人民政府等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於9月17日至18日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召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媒體記者、企業代表及敖漢旗相關單位負責人等240余人參加了會議。
來自考古學及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敖漢旱作農業與龍文化起源、弘揚小米文化、敖漢小米產業戰略發展以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掘等發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敖漢旱作農業與龍文化起源是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鄧聰解讀了玉龍深厚的歷史及其與旱作農業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劉國祥認為旱作農業的形成和發展是龍文化產生的重要基礎,敖漢史前考古材料相互銜接,演變軌跡清晰,為研究龍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蘋從造型角度對玉龍的來源進行了探析。粟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從確立研究方向與具體課題、制定弘揚小米文化規劃、組建小米文化交流中心三個方面提出了弘揚小米文化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在報告中分析了黃淮地區史前粟文化,認為粟在農業文化中始終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雪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崔劍鋒從科技考古角度分析了興隆溝人食物構成及興隆溝遺址不同時期陶器的比較研究。此外,韓國仁荷大學教授卜箕大闡述了文化圈形成的基本條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全分享了朝陽半拉山積石冢發掘的新收獲;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田彥國介紹了敖漢史前考古研究成果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農學專家則圍繞小米原料特性、小米的發展等主題作了報告。
會議還成立了內蒙古谷子(小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提升小米產業的整體效益。
據了解,敖漢是世界范圍內小米的獨立起源區之一,是世界范圍內種植和食用小米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是中國當今縣(旗)域種植小米面積最大的地區。2012年9月,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0月,敖漢旗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小米之鄉”。首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於2014年9月3日在敖漢旗召開。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