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全國首家博物館教育研究所在川博成立

全國首家博物館教育研究所在川博成立

日期:2016/12/14 11:20: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四川博物院優秀小小講解員楊茲茲做展示講解

  9月16日, 來自成都市教科院、攀枝花市教科所、阿壩州教科所等四川省內21個市州的教科所、杜甫草堂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的領導專家及成都市多所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50余人在匯聚四川博物院,觀摩少兒現場書畫、版畫制作及小小講解員的講解展示。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與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吉文昌簽署合作協議,並從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和省教育廳總督學劉東的手中接牌——這標志著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博教所)正式成立。

  該研究所由四川博物院和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聯合發起創建,旨在搭建館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及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指導學校博物館建設及學校博物館教育活動,培訓教師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深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博教所的創立是地方教育科研機構與博物院深化合作的創新型舉措,在全國尚屬首例。

  據統計,目前四川省擁有各類博物館227家,覆蓋了全省21個市州和107個縣(市、區)。四川省的青少年學生對博物館的利用效果如何呢?四川博物院於2014年利用6個月的時間對來院的部分學生、教師和家長開展了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調研,反映出了社會對博物館普遍存在著“知”與“行”的偏差,公眾重視程度不夠,館校間缺少溝通交流的平台等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教師沒有博物館教育的概念和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的理念,很難讓自己與學生共享博物館中的文化盛宴,教師不積極主動親近博物館,就談不上掌握和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工作;大部分家長很少走進博物館去觀看展覽或學習,就不會影響或帶動孩子們主動參觀、體驗博物館,更無法成為博物館的忠實“粉絲”。如何培養青少年對悠久文化傳統的興趣,熱愛博物館,就成了擺在教育部門和博物館面前的現實問題。一場館校之間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實踐在川博就這樣悄然拉開帷幕。

培養鐘愛博物館的小“粉絲”,打造博物館藝術文化課堂

  盛建武表示,在2015年頒布實施的《博物館條例》第一章“總則”中寫明“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並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條例中把博物館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調整,教育被提到了首位,這將在今後很長時間裡對博物館的辦館策略有深遠影響。

  博教所的創立即是對國家政策的深度解讀和實踐探索。青少年在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上占據了重要位置。在博教所成立儀式現場,一邊是來自成都錦城小學和成華小學的學生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制作川博館藏青銅器皿和創作彝族版畫;一邊是四川博物院巴蜀書畫興趣班的學員在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作一幅以“詩畫成都”為主題的書畫長卷。錦城小學和成華小學都是省教科所研究人員承擔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中小學博物館建設及其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參研單位。成華小學的“彝族題材少兒美術博物館”和錦城小學的“青銅館”都是我省中小學中率先建立的校園博物館之一,並先後獲得全國及省“美術教育示范學校”稱號。兩所學校師生長期關注和挖掘我省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有著鮮明的辦學特色。巴蜀書畫興趣班也是四川博物院在繼“小小講解員”、“蜀繡培訓班”等名片項目後開展又一次成功嘗試。

  以上實例都表明,雙方有較為堅實的合作基礎,也就有了研究的具體方向,其研究成果必將對進一步深化教育項目科研、推廣成功教育案例、實現館校深度合作、有效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進一步拓展資源互補領域,推動教育科研項目深度合作

  博物館學習具有參與式、體驗式的特點,將大量的館藏文物資源融入學校教學,正是博物館實物教學的優勢,通過有趣的活動或游戲,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博物館引進和介紹不同的文化藝術展覽,同學們通過描述、分析、比較與討論等方式,可以認識不同的藝術門類及表現形式,學會尊重人類文化遺產,並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和現象的感受與理解。

  近年來,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領銜主研了省重點課題,“基於四川地域文化與美術教育的傳承與創新”和“中小學博物館建設及其教育的策略與研究”。在課題帶動下,挖掘利用我省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並移植於課內外之中,組織教師編寫了大量的課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學校課程資源,指導少兒創作了有關優秀美術作品,在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是將藏品及文化背景理念與社會溝通、服務最好的形式。四川省教科所熟悉課程標准和教材、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和認知需求特點;四川博物院除擁有藏品以及各類展覽和活動、教育人力資源等有形資源外,還擁有博物館人文環境和學術聲譽等無形教育資源。川博館藏的許多珍貴文物,如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漢代說唱俑、畫像磚、王建玉大帶等都出現在了中小學教科書上。按照“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的教育理念,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將緊密結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設置和課程改革目標,設計研發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博物館教育課程應涵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並按照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四個學段層次精心設計,構建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體驗內容及評價標准。

  據悉,四川省教科所和四川博物院雙方將共同投入科研力量,開展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研究,這一公益性的合作將對廣大中小學生和教師大有裨益。雙方可以通過科研課題研究、共同研發課程、開發博物館互動體驗學習項目、培訓教師、“流動博物館”進校園、名師講座進博物館和線上線下學習資源與游戲等博物館智慧服務開展深層次合作。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